德國大選後政治不穩定

孔祥炯(加拿大渥太華)

 

德國在9月19日舉行全國大選,大選之前,所有人都認為中間近右翼之基督教民主黨(簡稱基民黨)將會獲勝,組織新政府,代替中間近左翼之社會民主黨(簡稱社民黨)。不料大選的結果出乎所料,基民黨只比社民黨多獲三個議席,沒有一個政黨可以組成大多數議席的政府,結果政治情況混亂,下一屆政府屬那一個政黨仍是未知之數。

 

歷史背景

德國上一次大選在二零零二年,當時社民黨的支持極低,該黨的首領舒拉特(Schroeder)已被預料會下台,但他突出奇兵,狂烈反對美國在伊拉克的戰爭,結果重新獲得政權,再獲選為德國總裁。但這幾年來,他的經濟政策一直沒有成果,失業率一直在百分之十以上,故此他的聲望一直下瀉。

今年5月,在一次區域選舉中,連續執政三十多年之社民黨區域政府被反對黨擊敗,而社民黨黨內亦出現不和,舒拉特恐怕社民黨會瓦解,故此立即解散國會,提早一年舉行全國大選。在競選的初期,社民黨形勢極其不利,在民意調查中,只獲百分之二十六之選民支持,而反對黨基民黨獲百分之四十六支持,這個巨大的差距使政治觀察家一致認為社民黨必定會失去政權。

 

大選之結果

德國政局有五個大政黨:就是基民黨、社民黨、右翼保守派之自由民主黨、左翼之綠黨、極左翼之新左黨(由原有之東德共產黨組成)。現任政府由社民黨及綠黨聯合組成。

大選之結果:兩個最大政黨獲票非常接近,基民黨獲225席、社民黨獲222席、自由民主黨獲61席、新左黨獲54席、綠黨獲51席。

為何基民黨在四個月內會損失了巨大的優勢呢?理由有:(一)基民黨之女領袖莫卻爾(Merkel)在電視辯論的時候表現不佳,喪失了很多選票。(二)莫卻爾雖然在經濟上屬於保守派,在社會政策上卻屬於自由派,支持墮胎及同性戀特權,不得獲能部分保守派選民支持,結果他們改投票給自由民主黨,故該黨獲得選票增加最多。(三)德國有極多社會福利,一向倚賴社會福利的人民恐怕基民黨會大規模削減社會福利,故此在接近大選時改變主意。(四)一個基民黨領袖批評前東德地區經濟衰落,結果很多前東德選民投票新左黨。

這種結果証明了一個普遍的選舉現象,就是選民的決定很多時是非理性化的,也是感情用事的,他們雖然經過多年來的經驗,明知現任政府並沒有解決失業問題的方法,但因恐怕損失社會福利而繼續盲目支持現任政府,另一方面,卻可以因為一個政界領袖爭論性的言詞而改變投票。

 

未來展望

大選結束之後,五個政黨開始分別討論、爭取如何組成聯合政府,不過,各政黨在競選時盡力互相攻擊,損失了和氣,要成立長期安定的聯合政府是極其困難的,故此,德國在一年內再舉行大選的可能性是極高的。但政治不穩定所帶來的經濟問題將會延續,所以大選後股市立即下跌,很多經濟家認為德國經濟衰退很難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