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1.1 現世文化的挑戰
·
物質主義﹕物質主義的廣泛影響是現今很少人察覺﹐卻是基督教最大的挑戰之一。科技的發展、大量的生產、全球化、和不斷上昇的收入令每個人比以前擁有更多的物質和生活享受。物質上的追求成為了許多基督徒的生活目標﹐對世界的愛慕沖淡了對聖潔生活的渴慕(約一2﹕15-16)。
·
人權﹕隨著西方文化對人權和自由過份的看重﹐人成為了宇宙的中心和解決各種衝突的仲裁者﹐甚至無須咨詢任何超自然的神。
·
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這種在20世紀有重大影響的文化趨勢對基督教產生困難的挑戰﹐這包括3方面﹕[1] 主觀主義(Subjectivism)﹕主觀的感覺比客觀的理性分析更加重要。它鼓勵人按著內心感受而非頭腦行動﹐因而作出不合理的決定﹐導向享樂主義的方向。它亦否定客觀事實和從神而來的客觀啟示。[2] 相對主義(Relativism)﹕真理和道德都是相對性質﹐隨著不同的社會和時代不斷轉變﹐因此隨之而來的結論就是否定絕對真理和絕對的道德觀念。道德的相對主義鼓勵人遠離神﹐在罪中生活。[3] 多元化主義(Pluralism)﹕所有宗教都是正確的﹔它們都是為了達到導人向善的目標。因此﹐不存在獨一真正的信仰。
† 26.1.2 無神主義者的挑戰
·
達爾文主義﹕各種壓力迫使在學校內只能教導達爾文主義(進化論)﹐目的是為了控制下一代的教育﹐帶領他們否定神創造這個世界。
·
科學主義(Scientism)﹕這個見解認為科學在解釋生命的權威上勝過其他一切的方法﹐這包括哲學、宗教、神話、或其他屬靈的解釋。科學方法的意義包含了要測試所有主張﹐並且拒絕接受任何絕對的權威﹐包括神。這種主義讓人減少對神的倚賴感覺。
·
世俗人本主義(Secular humanism)﹕世俗主義是一種信念﹐認為社會機構應該存在於宗教以外﹐即是說﹐它的目的是為了把神排除驅逐出人類社會﹐把宗教限定為私人的信仰範圍﹐結果是社會被無神論主義所壟斷。因此世俗主義和無神論主義都有著相似的目標﹐他們一起工作要反對各種宗教﹐不過大部份是針對基督教。現代的人本主義是一種「萬事以人為本」的哲學——當中人取代了神的位置。
·
無神主義者的反攻﹕富勞(Antony
Flew﹐被稱為無神主義的教宗)於2004年接受了神的存在﹐這大大威脅到無神主義的生存。因此許多無神主義者都出版了許多書籍反對有神論﹐這些書都很受大眾歡迎。這為基督教帶來新的挑戰。
†
26.1.3 世俗主義者和自由主義者對道德的挑戰
·
道德問題﹕世俗主義者和自由派都對聖經的絕對道德觀發起挑戰。儘管他們主要集中攻擊傳統的道德問題﹐例如墮胎、同性戀、和安樂死等﹐他們最終的目標是要攻擊聖經的真實性。
·
邊沿化﹕在美國﹐無神論者和世俗主義者都在嘗試排擠基督教。自由派的法官透過把宗教從公開場所剔除的決定幫助他們﹐而公共學校中則被立法禁止教授任何關於宗教的題目[1948]。國內所容許的公眾禱告現在被禁止﹐而國內容許、自願性質的聖經公開朗讀亦被禁止。
·
無形的逼迫﹕除了促使墮胎、同性婚姻和安樂死的合法化之外﹐世俗主義者亦嘗試限制基督徒的自由言論。目前﹐同性戀是最熱門的辯論課題。世俗主義者正嘗試用各種法律途徑企圖壓下基督徒對同性戀的反抗聲音﹐及其宣稱同性戀是不道德的言論。
† 26.1.4 邪教的挑戰
·
起因﹕由於今日許多教會都沒有傳講真正的福音和耶穌基督的救恩﹐許多人在屬靈上得不到滿足﹐於是他們嘗試從邪教身上尋找答案。
·
特徵﹕許多邪教的特點是否定耶穌是神以及其作為神的必須性﹐他們的教導大多反對遵從道德規條。
† 26.2.1 西方教會人數下降
·
歐洲的非基督教化﹕北方國家漸漸變得非基督教化﹐儘管南方國家卻有很大人數增長。參與教會的人數有很大的減少﹐例如北歐(2%參加教會聚會)、德國(5%)、和英國(10%)。
·
北美洲﹕儘管在美國和加拿大參加教會聚會的人數持續減少(美國40%﹐加拿大18%)﹐其情況比起歐洲要稍為好一點。特別是少數民族參加教會聚會的人數比較高。
·
樂觀的趨勢﹕這種聚會人數大大減少的情形絕大多數發生在自由派的教會身上。相反﹐那些仍然忠實地持守純正福音和宣揚神話語的教會則仍然繼續增長﹐或是最低限度維持在穩定狀態。這些教會包括福音派和五旬節教會。
†
26.3.1 當代的逼迫
·
火的洗禮﹕在20世紀﹐基督徒所受到的逼迫均十分嚴重和廣泛﹐有些類似羅馬政府對早期教會的逼迫。逼迫有一個作用﹐就是像火的洗禮一樣讓教會保持純潔。教會的歷史現在正經歷了一個完整的循環﹐這些逼迫或許正代表著世界末日的臨近。
·
逼迫的方式﹕逼迫包括工作上的歧視、家庭和朋友的迴避、被迫流放、房子以及財產的破壞及沒收、身體上的攻擊、監禁、受拷打和折磨、甚至死亡。
·
政治逼迫﹕無論是左派還是右派的極權政府都繼續施行各種政治逼迫——像中國的共產黨政府﹐或是類似緬甸的獨裁政府都一樣。
·
宗教逼迫﹕宗教逼迫主要是由回教國家內的回教徒所施行。在過去的數年間﹐宗教逼迫在印度因印度教徒的緣故增加了。
† 26.4.1 概括
·
西方﹕基督教由於順應文化和物質主義的興起而減弱﹐雖然大部份人仍然承認自己是基督徒﹐但許多只是名義上的基督徒﹐而並非過一個基督徒生活以及參與教會活動。
·
第二世界 (之前的東歐共產國家)﹕自從1990年﹐共產主義的拆除令基督徒福音主義重新興起﹐而教會亦快速增長。
·
第三世界﹕相比起來﹐有紀律的屬靈操練、祈禱生活、和熱心的福音主義為第三世界帶來爆炸性的增長。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正在見證著新的基督徒數字在空前地增加。他們甚至差遣宣教士回到西方國家傳教。
時代 |
影響力 |
靈性 |
初期教會(1)﹕逼迫 |
大 |
高 |
初期教會(2)﹕穩定 |
大 |
混合 |
中古教會(1)﹕擴張及鬥爭 |
混合 |
低 |
中古教會(2)﹕教宗制度之成長及衰落 |
小 |
低 |
近代教會(1)﹕改革及奮鬥 |
混合 |
高 |
近代教會(2)﹕復興及差傳 |
大 |
高 |
近代教會(3)﹕教會合一運動及適應 |
混合 |
低 |
[1] 珍惜我們的傳統 |
縱然遭受種種的挑戰與逼迫,神的教會仍是屹立不倒。現在,接力棒正在我們的手上。 |
[2] 感激神的保守 |
神在這過去兩千多年期間一直在牧養祂的教會。 |
[3] 避免過去的錯誤 |
當福音被稀釋時,教會人數亦隨之減少,這是無可避免的。 |
[4] 應用我們的知識 |
現今基督教的焦點仍然是一樣——通過傳福音和門徒訓練來擴展神的國——這就是大使命。 |
[5] 跟隨昔日的聖徒 |
我們應該樹立現代基督教殉道者的榜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