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革命與復興

時代《近代教會(2)﹕復興及差傳(主後17001900年)》第二課

參考:課本第22427

19.1  國革命及宗派主義

        19.1.1  美國殖民地宗教

·         宗教多樣性雖然貴族階層的人仍然忠於聖公會﹐低下階層的人民卻比較認同其他的運動﹐像貴格會、浸信會和循道會等。清教徒在麻省的普利矛(Plymouth成立了一個聚居地﹐公理會和浸信會信徒則控制了新英格蘭眾州﹐而天主教徒則位於馬里蘭州。賓夕凡尼亞州由賓尼(William Penn)所建立﹐他是一位貴格會信徒﹐堅持必須有宗教容忍。費城(Philadelphia)成為門諾會的中心﹔伯利恆則成了莫拉維派的中心。紐約就受到改革宗的影響。基本上﹐宗教容忍的政策十分盛行。

        19.1.2  在殖民地的教育

·         大學宗教改革帶來對教育的看重﹐因為參與改革的人都相信每個基督徒都可以閱讀和自己解釋聖經。許多早期的美國大學﹐包括大部份的常春藤聯盟大學(Ivy League都是新教徒所建立﹐主要是為了培育教會領袖。

        19.1.3  美國革命

·         獨立殖民地居民和英國政府的公開衝突導致後來的美國獨立戰爭 [1775]。在177674日﹐13個殖民地代表一同聚集在費城﹐公佈他們正式從英國的統治下獨立。6年後戰爭終於停息 [1782]﹐簽下了巴黎條約 [1783]

        19.1.4  新國家宗教

·         反對教條主義許多人採取理智主義的思想方式﹐認為順從天理是進步的原則。他們採納了一個「自然宗教」﹐這產生了類似宗教的運動﹐其中包括單神教和普救主義。

·         單神教Unitarianism一些聖公會和會眾制信徒否定三位一體的教義﹐而接納神的單一性質和基督的人性。他們是理智主義者﹐強調人的自由、人的美善、靠品格得救的文化、以及人的智慧能力。

·         普救主義Universalism一些人相信所有人到最後都必定會得救。他們源於英國的循道主義者﹐並且辯稱永受詛咒的教義等於否定神的愛。

·         宗派主義北美洲的新教徒有一種思想傾向﹐認為普世教會是一個看不見的真實存在﹐當中包括所有真正的信徒。而那看得見的教會或「宗派」則是一些志願組織﹐信徒可以按著他們的信念和偏好創立或加入這些組織。

19.2  大覺醒運動Great Awakening

        19.2.1  第一次大覺醒 [1730s1740s]

·         愛德華滋Edwards和威爾腓Whitefield愛德華滋Jonathan Edwards)是麻省內的一位加爾文派傳道﹐他開始傳講關於信徒認罪悔改和得到從神而來赦免的經驗及其重要性 [1734]。許多人對他的講道作出回應。另外﹐英國循道會牧師威爾腓George Whitefield)探訪新英格蘭 [1739]。他的講道帶領許多人歸信耶穌﹐這些人都表現出真正的悔改和喜樂。這個運動漸漸擴展到其他各州。單單在新英格蘭﹐就有超過30,000的新信徒﹐而當時的人口只有約300,000

        19.2.2  第二次大覺醒 [1800s1830s]

·         特維Dwight和奮尼Finney一些神學家包括特維Timothy Dwight)和佈道家奮尼Charles Finney)強調基督徒靈修和基督徒生活的重要性﹐參與的基督徒人數漸多。耶魯大學內約有三分一的學生聲稱自己決定歸信基督教 [1802]。這個復興擴展至東部的其他學校和西部的邊界地方。循道會和浸信會信徒組織了一些「營地聚會」﹐帶來定期的「復興」﹐特別是在西部前線地帶。

        19.2.3  第三次大覺醒 [1880s1900s]

·         慕迪Moody 和辛基Sankey內戰之後﹐以前的營地聚會被改編用於城市的環境中﹐這亦帶來許多復興。慕迪Dwight Moody)和辛基Ira Sankey)向城市中的人群講道﹐呼籲人民悔改並接受耶穌基督的救恩。慕迪聖經學院被成立 [1889]


19.3  法國大革命

        19.3.1  法國大革命的大事

·         巴斯提監獄Bastille革命是從一班人民在1789714日奪取了巴斯提監獄開始。所有的教會變成了公眾財產﹐所有修道院被立法廢除 [1790]﹐並且主教變為由投票者選出。

·         理智邪教革命的領袖製造了一個新的、以自然神論為基礎的宗教﹐稱為「理智邪教」(後來亦稱為「至高者邪教」)。他們建造了理智神廟。而法國人繼續進攻教宗領地 [1798] ﹐並且俘虜了比奧(庇護)六世﹐把他囚禁在法國。

·         拿破崙 (1769–1821)— 他成為第一執政官和法國之主 [1799] 。他和新的教宗比奧(庇護)七世談判 [1801] 。結果主教將由國家指定﹐教宗則負責按立。

        19.3.2  歐洲的轉變

·         教宗國的終結統一後的意大利國王伊曼紐二世(Victor Emmanuel II)攻佔了羅馬﹐國王答應每年給教宗一筆保證收入。教廷在60年後 [1929] 終於同意了這個條件。

·         德國鐵血宰相卑斯麥(Otto von Bismarck)認為羅馬天主教對德國的團結是一種威脅。他驅逐了耶穌會 [1872]﹐通過多條法律使教育世俗化﹐並且設立國家的婚姻制度。

19.4  社會改革

        19.4.1  美國:黑奴制和南北內戰

·         解放黑奴的解放受到許多基督徒支持﹐不過贊成廢除黑奴的勢力在北方比較強大。在經過一場內戰之後﹐黑奴制度終於在1865年得到廢除。

·         都市化的問題戰爭之後﹐許多黑人遷移到城市尋找工作。持續不斷的移民令城市的人口急劇增加。他們的居住環境很擠迫﹐生活極其困難。於是許多組織漸漸成立為都市群眾服務,當中包括基督教青年會 (YMCA) 和主日學校。

·         照顧貧苦者在紐約﹐基督徒開辦的孤兒院,宣教事工,醫院,老人院,以及其他機構,為有需要的窮人、無家可歸者和病人提供援助。

        19.4.2  英國:社會改革

·         工業化隨著工業的進步和貿易的增長,城市人口亦因此急劇增加,導致貧民區更加擠擁。而那些貧民只能在極為惡劣和慘遭剝削的環境下生活和工作。

·         照顧貧苦者基督徒成立了許多機構幫助有需要的人士。雷克斯開展了日後被稱為主日學運動的事工 [1780]﹐教育貧窮家庭的孩子。

·         工人和監獄改革循道衛理公會和貴格會激發了工會的誕生。沙夫布利努力促成設立童工法律[1845]。而夏維John Howard和費麗莎Elizabeth Fry則領導人們爭取監獄改革。

·         幫助都市的群眾基督徒青年會(YMCA[1844],基督徒女青年會 (YWCA) [1855],和救世軍 [1864] 的目標是接觸居住在城市中的非信徒和貧困人士

·         取消黑奴制廢除黑奴制度的運動由威布科斯(William Wilberforce)和其他基督徒領導下進行﹐終於在1811年通過了禁止買賣奴隸的法律。隨後, 大英帝國亦下令釋放所有奴隸 [1833]

·         影響歷史學家多數認為英國沒有經過革命洗禮的原因(對比其他的歐洲國家)乃是由於新教徒推動社會改革的緣故。此外﹐亦有人認為是由於循道衛理公會的復興運動。

應用

[1] 珍惜我們的傳統

宗派制度能夠容納有著不同的信念與著重的信徒﹐這種功能是需要和合理的。

[2] 感激神的保守

美國多次的大覺醒運動 ,顯示聖靈正在不斷地工作。

[3] 避免過去的錯誤

要小心18世紀一元論和普救論的異端。

[4] 應用我們的知識

社會改革可以改善社會,這也是基督徒的本份。而且在當中他們可以作見證﹐將福音傳給失喪的人群。

[5] 跟隨昔日的聖徒

我們應該求神興起像愛德華茲,特維,和慕迪等人﹐為教會帶來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