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六《近代教會(2)﹕復興及差傳(主後1700–1900年)》第一課
參考:課本第2冊21–23章
† 18.1.1 啟蒙時期
· 定義﹕啟蒙時期乃是形容17世紀西方哲學和文化發展的一段時期﹐當中許多人主張理性才是權威的來源和基礎。理智主義就是這段時期哲學方面的代表﹐而自然神論則是宗教方面的代表。啟蒙時期是對過去的傳統制度、習俗、和道德的重新考察。在政治方面﹐這個時期的特點就是國家主義和國家的成立﹐以及平民獲得更大的人權。
· 理智主義﹕這哲學的特點是﹕[1] 對物質世界的興趣﹐[2] 著重人感官帶來的感受﹐[3] 對理性的能力擁有信心。這種哲學在18世紀達到高峰﹐並延續至19世紀。這主義有部份是對16和17世紀那種冰冷的正統信仰所作出的回應。
† 18.1.2 笛卡兒Descartes及笛卡兒主義
· 關於普遍懷疑﹕笛卡兒 (Rene Descartes, 1596–1650) 是理智主義之父。他對一切不能絕對肯定的事物抱著極度的懷疑。他先從普遍的懷疑態度開始(懷疑一切)﹐直到他發現一件他絕對不能懷疑的事物﹐就能夠絕對肯定它的真實。他可以懷疑任何東西﹐但是卻不能夠懷疑那懷疑事物的自己的存在﹐因此﹐「我思、故我在」成為了他哲學的起點。
· 關於神﹕他嘗試證實神的存在。他發現在他的思想中有一個「更完美的存在」﹐由於他的思想不可能產生在他思想之上的一個理念﹐那一定是神把這個意念放在他裡面。
†
18.1.3 洛克Locke及經驗主義
· 關於知識﹕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提出知識乃是從經驗得來。他表示嬰兒的思想應該是空白的﹐知識就是從它各種感覺中反映出來﹐而這些感覺則是透過它的感官所得。真正的知識是基於3個層次的經驗﹕[1] 我們自己本身﹔[2] 外面的現實﹔和 [3] 神。除了這些之外﹐再沒有真正確定的知識。這是一個以物質主義形式探討生命的方法。
†
18.1.4 休謨Hume及懷疑主義
· 沒有真實的知識﹕休謨(David Hume, 1711–1776)對理性的能力抱著非常悲觀的態度﹐他認為我們所相信那些從觀察和理性得來的知識只是一些沒有理性可言的思想習慣。人的思想把很多事都看為理所當然﹐例如物質、以及因果關係等﹐這些都不是理性的知識。
† 18.1.5 伏特爾Voltaire及理智主義
· 理性是常識﹕伏特爾(Voltaire, 1694–1778)相信理性可以被運用來獲得常識。雖然他認為自己是一個自然神論者﹐但他卻批評那些有組織的宗教。他親眼看到法國的更正教徒遭受逼迫﹐因此他利用自己的才智和寫作能力﹐極力推廣宗教容忍。
† 18.1.6 康德Kant及理念主義
· 關於知識﹕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認為根本沒有所謂的天賦觀念﹔不過思想卻有著基本的架構﹐例如對時間和空間的感覺。我們所能經驗到的只有那些我們思想能夠抓住的東西﹐故此﹐可以說沒有甚麼知識是真正客觀的﹐而那些理智主義者所提倡的所謂純理性只是一個虛幻的理論。如果康德的研究真被接納的話﹐那麼很多基督教的傳統論證將不再成立。由於事物是否存在不是從現實決定﹐而只不過是我們腦海中的一個分類﹐那就根本沒有辦法證實神或靈魂是否存在。
† 18.1.7 自然神論Deism
· 自然神論的教條﹕自然神論相信有一位神﹐祂就像一個鐘錶匠﹐創造了宇宙﹐但卻容讓這個宇宙按著自然定律自行運作。德行(道德的生活)和虔誠是人能夠給予神最重要的敬拜。
· 自然神論的影響﹕它帶來了法國大革命和美國革命。它亦幫助發展自由主義——這個理論相信人有良善的本質(忽視人罪的問題)﹐因此人類慢慢地進步和在地上建立更圓滿的社會只會是自然的結果。
† 18.2.1 屬靈主義的背景Spiritualism
· 反應﹕正確教義的辯論和解釋對於普通人來說實在是太過複雜﹐於是有些基督徒寧願找一個純粹追求屬靈方面﹐亦即強調禱告和默想的宗教作為藏身之所。
† 18.2.2 保微Jakob Boehme (1575–1624)
· 教導﹕保微相信教會就像一座「巴別塔」﹐故此他決定去培養自己的內在生命。他的教導似乎是結合了傳統教會的主題和一些非基督教信仰的奇特配搭。它高舉靈的自由﹐以及內在的生命。
† 18.2.3 霍士佐治George Fox (1624–1691) 及貴格派Quakers
· 關於內在的光﹕霍士相信拘泥形式的敬拜只會阻礙聖靈。他強調「內在的光」能夠幫助信徒明白聖經和跟神交通。貴格派信徒的崇拜聚會通常在靜默中進行。任何人若覺得自己被呼召說話或是大聲禱告﹐則可隨意發言。
† 18.2.4 史維典博Emanuel Swedenborg (1688–1772)
· 異象﹕史維典博是一位瑞典的貴族。在經過多年的科學探索﹐一日他忽然見到一個他存在於屬靈世界的異象。他相信在這個看得見的世界背後有另一個相對而不能看見的屬靈世界﹐而這兩個世界的交流乃是透過和屬靈活物的對話。
† 18.3.1 斯本尼Philipp Jakob Spener (1635–1705)— 敬虔主義之父
· 著重點﹕敬虔主義強調基督教不只是頭腦上的知識﹐更加是一種生活的方式。斯本尼堅持信徒需要不斷回到聖經﹐並且用一個火熱和敬虔的心靈來閱讀它。敬虔主義者亦有更高的道德要求﹔在食物、飲料和衣著方面都需要節制。
† 18.3.2 敬虔主義的開展
· 增長﹕敬虔主義在德國、荷蘭和北歐都有許多的跟隨者。它也是北美洲大覺醒運動的成因之一。敬虔主義者開設許多學校以及其他機構﹐服事孤兒、窮人和有需要的人。他們亦差派許多宣教士到非基督教地方去傳福音。
† 18.3.3 森新多夫Zinzendorf (1700–1760)
· 赫恩胡特Herrnhutt﹕森新多夫是一位貴族﹐他面對基督時那火熱並且充滿詩意的表達方式一向為人稱道。在德勒斯登﹐森新多夫碰見一些被迫害的摩拉維亞教徒﹐於是他在自己的土地設置收容所安置他們。他們成立了赫恩胡特組織﹐到各大陸去傳福音。
† 18.4.1 衛斯理約翰John Wesley (1703–1791)— 循道主義創始人
· 聖潔﹕衛斯理約翰在牛津成立了一個宗教團體﹐渴望尋求聖潔及清醒的生活﹐並且這種生活必須包括在個人靈修上和參與團體查經上忠心。他騎著馬到各處地方傳講福音﹐衛斯理特別喜歡強調關於基督徒的聖潔和邁向完美的教義。
† 18.4.2 循道主義的成功
· 對都市民眾的回應﹕循道主義成功的部份原因是由於它能夠回應工業革命時期所產生的新需求。大量的人口遷移令他們失去了和教會的聯繫。
[1] 珍惜我們的傳統 |
屬靈主義和敬虔主義帶來今日對靈修的看重。 |
[2] 感激神的保守 |
理智主義和自然神論不能夠摧毀基督教的正統信仰。 |
[3] 避免過去的錯誤 |
屬靈主義的過份主觀性可能會導致錯誤的信仰出現。 |
[4] 應用我們的知識 |
循道主義者強調信徒必須有得救確據﹐並且畢生追求聖潔。這些也應該是今日所有信徒的目標。 |
[5] 跟隨昔日的聖徒 |
早期循道主義者對傳福音的熱心是我們的模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