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天主教、路德宗、改革宗之正統信仰

時代五《近代教會(1)﹕改革及奮鬥(主後15001700年)》第六課

參考:課本第21820

17.1  天主教正統信仰

        17.1.1  教條制度之匯編

·         強調教條在宗教改革以後﹐3個主要的信仰教派分別集中力量去為自己信仰做一個清晰定義

        17.1.2  高盧主義Gallicanism

·         衝突高盧主義是一種信念﹐認為受人民擁戴的國家權力當局可以控制天主教教會。這種情形多次出現在當時的帝王和教宗之間的權力鬥爭。在維也納﹐皇帝約瑟二世取得對教士們的教育權利﹐並且興建新的教會。耶穌會的人曾經嘗試藉武力幫助教宗﹐但他們在歐洲的許多國家當中都只是得到被驅逐的收場。

        17.1.3  贊臣主義Jansenism

·         奧古斯丁主義Augustinianism這是為荷蘭神學家贊臣(Cornelius Jansen, 15851638)所接納的奧古斯丁的教義。他們(包括巴斯噶Pascal)強調原罪、人的墮落、神恩典的必要、以及救恩的預定。這些內容實在和加爾文主義太過相似。故此教宗譴責贊臣主義[1713]﹐而路易 十四世亦迫害贊臣主義者﹐以致他們慢慢消失。

        17.1.4  靜修主義Quietism

·         強調﹕靜修主義強調理智的靜寂內心處於被動狀態是要達致完全條件西班牙人莫連路(Molinos, 1628–1697)教導在面前人靈魂需完全被動,一個信徒要在神裏面消失、迷失、死亡。天主教譴責這教訓為異端。

·         基容夫人(蓋恩夫人)Madame Guyon﹕法國貴族寡婦基容夫人(1648–1717)多次見異象秘經驗她強調秘經驗目標就合一方法透過被動性默想神,後來她被譴責而被封閉女修道院中直至離世

·         芬尼隆Fénelon﹕基容夫人影響了一個異常敬虔芬尼隆主教(François Fénelon, 1651–1715書《基督徒的完全》幫助了所有基督徒的靈修生活(包括更正派信徒)但教宗宣佈他所教導的可能引人入錯誤。

17.2  路德宗正統信仰

        17.2.1  腓力派Philippists

·         信仰中邊沿元素Peripheral elements馬丁路德離世後﹐墨蘭頓腓力(Philip Melanchthon, 14971560)成為了路德宗神學的主要解釋者。他提出福音的中心和邊緣元素的分別。一些次等的元素可以暫時放在一旁﹐以致能夠有自由去繼續教導基要信仰。不過﹐嚴格信義宗信徒則反對這樣做﹐認為任何妥協都和投降沒有分別。

·         關於真實存在墨蘭頓脫離了原先馬丁路德關於基督在聖餐中真實存在的教義﹔他的觀點和加爾文類似。許多路德宗的信徒因此不信任墨蘭頓。

·         《協和公式》Formula of Concord [1577]— 這個文件被接納為路德宗的正統信仰。它表達的是嚴格信義宗信徒的觀點﹐但並非所有的路德宗信徒都接納這份文件。

        17.2.2  正統信仰勝利

·         系統之後的新一代決定要好好整理路德和墨蘭頓的教導。路德宗的神學家注重教義的系統性﹐超過教義在生活上的實用性。

·         基督教經院學派那些新的神學體系大部份都是經院研究得出來的產品﹐卻並非是用於講道或關心靈魂的事情上。它們帶來一種嚴格的信條主義風氣。

        17.2.3  卡力士特及「宗教混合主義」Calixtus & “syncretism”

·         調解﹕卡力士特Georg Calixtus1586–1656嘗試和其他教派的信徒調解爭端。他利用墨蘭頓所提出關於基要信仰和信仰次等元素的劃分﹐表示只有那些關於救恩的教義才是基要和必須接納的。其餘的教義則是非基要的﹐作為基督徒不一定要接受它們。

·         教義標準分別到底一個教義是基要還是次要的方法是根據「頭五個世紀所有教會達成的共識」。不過卡力士特的建議被路德宗所否定﹐並且被指控為「宗教混合主義」——即是把不同的宗教結合起來。但這個指控其實並不成立。

·         趨勢當時的趨勢是步向一個教條主義的強硬化﹐似乎只有那些完全同意教義上列舉的每一條教條才配被稱為基督徒。這種教條主義雖然成為某些人在信念上的支柱﹐但也導致許多人對基督教真理的懷疑大大增加。至少有不少人會質疑神學和教條的價值。

17.3  改革宗及亞米紐主義

        17.3.1  亞米紐主義Arminianism

·         亞米紐Jakob Arminius 1560–1609他是阿姆斯特丹內一位知名的荷蘭牧者和教授。對於加爾文的教義﹐他有一部份不同意﹐特別是關於預定論方面﹐不過他謹慎地保持沉默。

·         辯論亞米紐對預定論的意見和另一位嚴格的加爾文派信徒哥馬盧(Gomarus)起了衝突。

o         神的恩典我們的確是需要依靠神的恩典﹐但人卻自己可以決定接受與否。神的恩典只是令到我們可能得救﹐卻並不是不能避免。最終的選擇乃是由人自己決定。

o         神的預知 亞米紐相信預定其實是基於神能夠預先知道人所作的決定而成立。

o         諭令哥馬盧相信在創世以前﹐神的主權意志已經命定誰有信心和誰沒有信心。亞米紐則相信神的諭令乃是神決定要命定耶穌基督為中保和全人類的拯救者。

        17.3.2  多特區域會議Synod of Dort [1618–1619]

·         衝突一些荷蘭商人希望可以改進和西班牙的關係﹐好讓通商更加順利。他們支持亞米紐﹐而他們的對頭則支持哥馬盧﹐以致後來到了一個地步甚至有發展為內戰的危機。國王本身支持哥馬盧派學者﹐並召開了多特區域會議嘗試解決這個問題。

·         預定論教義Predestination會議譴責亞米紐主義﹐並且再次確定5條加爾文的教義(簡稱TULIP)。[1] 完全敗壞(Total depravity﹕人類的本性已經敗壞到一個地步以致沒有人能夠自己接受救恩﹔[2] 無條件揀選Unconditional election﹕揀選那些被預定的人並非因著神的預知﹐而只是基於神的主權意志﹔[3] 有限之贖罪(Limited atonement﹕基督只是為到那些被揀選的人受死﹔[4] 不可抗拒之恩典(Irresistible grace﹕聖靈的呼召並不能被人抗拒﹔[5] 聖徒的堅忍(Perseverance of the saints﹕那些被揀選的人會在恩典中堅持到底﹐不會墮落。

·         結果亞米紐主義的信徒被壓迫﹐許多人被監禁或流亡。亞米紐主義影響到後來的循道主義和普遍浸信會。而亞米紐主義者亦在後來正式被納入容忍範圍[1631]

        17.3.3  《威斯敏斯特信條》Westminster Confession [1644]

·         改革宗正統信仰這個信條可說是加爾文派正統信仰最清晰的表達。

·         關於聖經聖經乃是最高的權威﹐在所有的宗教爭論之中是「終極的裁判」。解釋聖經那至為無誤的原則就是以經解經。

·         關於預定論和堅忍永恆諭令一些人天使被預定得永生其餘者則永遠死亡這並非基於預知每個人在未來行動得救者也不能完全或最終從恩典中墮落

·         偏離加爾文信仰這個文件把加爾文的神學轉變成為一個非常嚴格的系統﹐當中所寫的可能加爾文在世時也辨認不出來。對加爾文來說﹐預定論的教義只是一個用來表達稱義的喜樂以及救恩是白白得來的一個方法﹐但他的跟隨者卻把它變為測驗正統信仰的準則。.

應用

[1] 珍惜我們的傳統

這段時間所出現的信條和偉大著作能夠幫助我們在信仰上建立穩固的基礎。

[2] 感激神的保守

儘管有許多神學上的爭辯﹐教會仍然在基督裡合而為一。

[3] 避免過去的錯誤

把亞米紐主義斷定為一種異端是一個錯誤。事實上﹐即使在福音派信徒當中﹐預定論仍然是一個富爭議性的題目。

[4] 應用我們的知識

巴斯噶的賭注在傳福音上是一個有用的工具。

[5] 跟隨昔日的聖徒

墨蘭頓和卡力士特在非基要的信仰問題上願意和其他的基督徒採取妥協的態度﹐是一個很好的模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