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五《近代教會(1)﹕改革及奮鬥(主後15001700年)》第三課
參考:課本第2冊8,10-11章
14.1.1 背景
· 糾紛﹕亨利八世 [15091547] 娶了西班牙的加芙蓮公主﹐她是亨利已故弟弟的寡婦。加芙蓮誕下了女兒都鐸瑪利(Mary Tudor)﹐但亨利卻盼望有一位男性的繼承者﹐於是他向教宗申請讓他的婚約作廢。由於加芙蓮是皇帝查理士五世的姨母﹐教宗為此感到為難。
14.1.2 聖公會之創立
· 廷代爾Tyndale (14941536) 他把聖經從原文重新翻譯過來﹐最後在布魯塞爾被殺害 [1536]。1970年之前的大部份英文聖經都出自廷代爾的翻譯用字。
· 卡拉馬Cranmer (14891556) 他被委任為坎特伯利大主教 [1532]。他支持威克理夫的意見﹐贊成建立一個由政治領袖所帶領的國立教會。
· 《最高地位法案》 [1534] 英國國會通過了這個法案﹐用意是為了限制羅馬天主教會在英國的勢力。於是在英國國王領導的聖公會藉此形成。不過﹐天主教教徒和更正教教徒之間仍然有許多的爭鬥。
14.1.3 前進及撤退
· 愛德華六世 [15471553] 他有病在身﹐只統治了六年。頭三年實際上是由森馬實公爵攝政。而英國的宗教改革在此期間得到發展﹐聖餐所用的杯開始分給平信徒﹐並出版了一本主要由卡拉馬所著作的《公禱書》[1549]。
· 瑪利皇后 [15531558] 她就是都鐸瑪利(Mary Tudor)﹐亦即亨利八世第一任妻子的女兒。她嘗試在英國恢復羅馬天主教制度﹐公開迫害更正派信徒。她殺了300位更正教領袖﹔許多其他信徒或被監禁﹐又或者被流放。因此她又被稱為「血腥之瑪利皇后」(bloody Mary)。
· 伊利沙伯一世皇后 [15581603] 在她的統治時期﹐聖公會信徒回歸到英國大陸﹐並帶來了慈運理和加爾文的教義。伊利沙白本身是更正派信徒﹐但卻不是一個極端主義者。她的理想是要成立一個能夠共同敬拜﹐而又能夠有足夠自由容納多方意見的教會。
·
《三十九信條》Thirty-Nine Articles [1562] 這是聖公會的教義基礎。它與加爾文派信條相似﹐但卻保留了主教、崇拜模式﹐以及一些以其他天主教禮儀﹐這些都和路德宗的策略吻合。
· 與教宗的衝突﹕教宗把伊利沙伯趕逐出教 [1570]﹐而伊利沙伯就處決了125名企圖為了恢復教宗制度而奪回英格蘭的耶穌會修士。腓力派遣了一隊稱為「西班牙無敵艦隊」的龐大軍隊駛向英格蘭 [1588]﹐但最後卻被一隊規模較小的英國艦隊所毀滅。
· 高、低教會派High & low church﹕高教會派著重各種儀式上的問題﹐就像羅馬天主教的彌撒一樣。低教會派則強調聖公會內的更正派特質﹐正如福音派教會所表現的一樣。
14.2.1 改治變更
· 宗教改革﹕威克理夫和胡司的見解在蘇格蘭有許多的追隨者。當時皇位的繼承者斯圖雅特瑪利被送到法國接受教育 [1542]﹐而瑪利的母親就成為蘇格蘭的攝政者。一群更正教派信徒控制了聖安德烈城堡﹐並打敗了政府軍。
14.2.2 諾斯及改革宗
· 蘇格蘭教會﹕諾斯約翰(John Knox, 1510-1572)是聖安德烈更正派的傳道。他曾到日內瓦跟加爾文學習。當蘇格蘭更正派貴族簽訂聯盟時﹐諾斯回國﹐並且幫助成立蘇格蘭改革宗教會[1560]。蘇格蘭的議會承認了這個教會。
· 斯圖雅特瑪利Mary Stuart﹕斯圖雅特瑪利回到蘇格蘭後企圖登上王位。最初她聽從她兄弟摩利伯爵(Earl of Moray, 15311570﹐一位更正派的領袖)的勸告。但是瑪利後來請求西班牙軍隊幫助她把蘇格蘭內的更正派除掉﹐而且她亦想染指英格蘭的王位。貴族們發起革命﹔瑪利被打敗了並逃到倫敦。她受到伊利沙伯皇后熱情款待﹐但是由於她暗中圖謀﹐請西班牙軍隊攻打英格蘭﹐因此最後被處決 [1587]。摩利成為了蘇格蘭的攝政者﹐而改革宗教會終於成功控制了蘇格蘭。
· 兩國聯合﹕英格蘭和蘇格蘭最後成為了一個帝國﹐為同一議會所統治 [1707]。
14.3.1 不同途徑的改教運動
·
皇族的支持﹕﹕在德國﹐那些貴族為了爭取宗教自由﹐運用他們的權力壓迫皇室。然而﹐在北歐國家,宗教改革卻是帝王所支持的。
· 革命﹕丹麥﹐瑞典、和挪威曾經是同一個國家﹐受丹麥王的統治。他在瑞典殺害了許多貴族和更正改革派信徒[1520]。一位年青的瑞典人華撒(Gustavus Vasa, 1496-1560)帶領眾人造反對抗﹐並且勝利。於是瑞典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國家﹐而路德宗就成為了他們的國教 [1527]。
· 轉變成更正教﹕丹麥王 [1536] 和挪威王 [1539] 均成為了路德宗的信徒。所有北歐國家(包括芬蘭 [1530] 和冰島[1554])都以路德宗為他們的國教。
14.4.1 透過血腥的改教運動
· 背景﹕在宗教改革時期﹐低地國家為查理士五世所統治。當低地國家內許多人成為了更正派信徒時﹐查理士頒下了針對更正派信徒的諭令﹐導致數萬信徒死亡。
· 血腥鎮壓﹕查理士五世的兒子腓力二世後來成為了這個地區的王 [1555]。他派遣西班牙軍隊﹐攻下許多城市並在當中進行大屠殺﹐甚至連女人和嬰孩也不放過。於是﹐一個貴族「靜默的威廉」 (William the Silent) 帶領了荷蘭人反抗﹐成功阻止了西班牙軍隊。
·
結束﹕雙方簽下了根特和平協定 [1576]﹐容許宗教自由。北方的省份都是加爾文主義者﹐並成立了荷蘭改革宗。南方以法文為主的省份則繼續支持天主教。他們後來分別成為了荷蘭、比利時 [1830]、盧森堡 [1839] 三國。
14.5.1 宗教改革初期
· 逼迫﹕宗教改革在法國得到許多的支持者﹐尤其是那些知識份子士和貴族。他們大部份是加爾文派﹐被稱為胡格諾派教徒(Huguenots)。直到1562年為止﹐許多法國的國王都一直迫害胡格諾派教徒。許多更正派信徒(包括加爾文)都被流亡到其他國家﹐例如荷蘭和瑞士等。
14.5.2 聖巴多羅買日的大屠殺 [1572]
· 大屠殺﹕聖熱爾曼敕令 [1562] 讓胡格諾派教徒擁有有限的宗教自由。但是在1572年聖巴多羅買日 [8月24日]﹐巴黎卻開始了對胡格諾派教徒大屠殺。這屠殺一直蔓延至整個國家。在數個月內﹐死亡的人數達到十萬。教宗格哥利十三世卻下令慶祝法國大屠殺。
14.5.3 蘭提敕令 [1598]
·
妥協﹕胡格諾派教徒佔據了羅謝爾和蒙托邦等 (La Rochelle and Montauban) 有設防的城鎮(有堅固城牆者)和王國的軍隊對抗﹐戰爭不斷持續。亨利四世(他曾4次改變信仰﹐但內心可能是更正派信徒)成為國王後﹐頒佈蘭提敕令
[1598],讓胡格諾派信徒有敬拜的自由﹐甚至讓他們擁有一些有設防的城鎮。
[1] 珍惜我們的傳統 |
我們的英文聖經乃是廷代爾的遺產﹔他為到他的工作作了最大的犧牲﹐成為了一個殉道者而被殺害。 |
[2] 感激神的保守 |
神興起了許多能幹的將領﹐包括華撒、靜默的威廉﹐確保宗教改革能夠成功。 |
[3] 避免過去的錯誤 |
在法國和荷蘭所發生的大屠殺乃是由於基督徒太過自信﹐並且對政府太過信任所致。 |
[4] 應用我們的知識 |
宗教改革臨到所有查考聖經而又肯遵從的人民所在的國家。今日的復興亦會在同樣的情形。 |
[5] 跟隨昔日的聖徒 |
有學者風範的卡拉馬和諾斯帶領了英國的宗教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