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經院學派與文藝復興

時代四《中古教會﹙2﹚﹕教宗制度之成長及衰落(主後10001500年)》第二課

參考:課本第13336

11.1  經院學派

        11.1.1  背景

·         經院學派研學方法經院學派是意圖把神學理性化﹐嘗試藉着理智上的認知來增信心﹐企圖透過理性的步驟去證明已知的真理﹐而並非尋找新的真理。聖經所啟示的資料則有系統地透過亞里士多德演繹法邏輯學哲學方法來整理。

·         注重理性從早期教會開始﹐大部份的基督徒神學家都慣於使用柏拉圖主義或新柏拉圖主義哲學上的理論。然而自從重新發現了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後﹐研究重點就成為理性與哲學如何獨立不受於信仰和神學的規限。

        11.1.2  經院學派派別

·         [1] 唯實論Realism「全稱」universals即理ideas存在於受造物之前經院學派初期的主要理論; [2] 溫和唯實論Moderate realism「全稱」存在於受造物之內經院學派全盛的主要理論; [3] 唯名論Nominalism「全稱」存在於受造物之後經院學派末的主要理論

        11.1.3  經院學派初期Early scholasticism [10001100]

·         坎特布里的安瑟倫Anselm of Canterbury (1033–1109)經院學派的創始人﹐意大利的修士﹐坎特布里的大主教。

o         關於理性幫助信仰﹕他把理性應用在信仰的問題上﹐例如神的存在﹐以及道成肉身的目的等等。這種應用方法並非是為了提供證據讓他相信本來不相信的事情﹐而是讓他對因着信心已經接受的真理有更深入的理解。「我相信﹐以致我能夠知道。」“I believe in order that I may know.”

        11.1.4  經院學派全盛期High scholasticism [11001300]

·         阿比拉Peter Abelard (1079–1142)巴黎的法文老師﹐後來被視為叛道者。

o         關於理性與真理﹕他強調理性在發展真理上的位置。「我知道﹐以致我能夠相信。“I know in order that I may believe.”「透過懷疑我們會發出詢問﹐而透過詢問我們會得着真理。

o         關於「全稱」﹕唯實論學者認為「全稱」(理念)比起單獨的個體(個人individuals)更真實﹐也能獨立存在。相反﹐唯名論學者則認為「全稱」並非實質上存在。阿比拉採取了一個中間的立場﹐認為「全稱」是一種頭腦上的概念。他自己相信現實先存在於神的思想中﹐之後再存在於人的思想內。

·         亞奎那多馬Thomas Aquinas (1225–1274)中古時期最偉大的神學家﹐意大利修士

o         《神學總論》Summa Theologica (拉丁文意即神學的總和)﹕這是中古時期最偉大的神學著作。它是一個龐大的知識架構﹐目的是嘗試把信仰和理性聯合成為一個真理的整體。

o         關於信仰和理性﹕有些真理是可以通過理性去接觸到﹐但也有另一些超乎理性的真理。哲學能夠處理前面一種﹐但有一些真理不能通過理性來證明﹐卻是救恩所必須的。就像一幢兩層的房子一樣﹐哲學提供了房子的第一層﹐而神學則能夠加上第二層﹐使房子完整。

        11.1.5  經院學派末期Late scholasticism [13001500]

·         特徵他們尋求提出更細緻的問題﹐並尋求解答這些問題時各種答案之間的微小分別。他們發展了一種特別的風格和辭彙﹐這些東西絕非未經訓練的人所能明白。哲學(透過理性分析獲得)和神學(透過神的啟示獲得)之間的鴻溝漸漸變得愈來愈大。

·         岳金威廉William of Ockham (1288–1349) 英國的法蘭西斯修士

o         關於信仰與理性﹕所有真正的知識都是從感官得來。神學的教義並不能夠按着理性而得到論證﹐因此它們只能因聖經的權威而被接納。這個觀點把信仰和理性分開了

o         關於「全稱」﹕全稱只是一些名字來表達人思想上所形成的概念。只有個體是真實的。在思索這些概念的人的思想以外﹐全稱並非現實﹐也並非真實存在。

o         岳金剃刀原理Occam’s Razor或稱經濟定律﹕這是一條推崇簡單化的定律——「最簡單的解釋就是最好的解釋the simplest explanation is the best ﹐或「當幾個假設已經足夠的時候﹐沒有必要繼續增加假設」。

        11.1.6  經院學派結果

·         教宗權力增加亞奎那多馬強調聖禮作為恩典流通渠道的重要性﹐這令教宗的權力增加。

·         俗世與神聖相對Secular vs sacred亞奎那認為先有理性知識﹐然後獲得啟示知識﹐樣的知識才算完整。這個觀點帶來一種危機﹐讓人可能把真理分開為世俗和神聖兩個範圍

·         學術上進步唯名論提倡運用實驗的方法去驗證真理提供了權威性綜合法調和了哲學和宗教的分歧。

·         反響經院學派末期引起許多人的反響﹐他們對比福音的簡單性﹐為到學術上神學的複雜性而感到悲哀。其中代表人物有金碧士。

        11.1.7  大學增加

·         增加原因[1] 修道院辦的學校﹐[2] 經院學派﹐[3] 法國和英國之間的爭論。

11.2  文藝復興

        11.2.1  古典學問復興Revival of classical learning

·         文藝復興定義是指古典希臘、羅馬文化的復興﹐重文學、藝術(畫、雕塑、建築)﹐以及人本身。

        11.2.2  建築學

·         哥德式建築Gothic architecture評論家大多認為這種建築粗陋﹐只有野蠻哥德人才配使用。但哥德式的教堂原先是為了讓會眾能夠完全投入敬拜而建成的。

        11.2.3  文藝復興時期的教宗

·         腐敗大部份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教宗都是腐敗的。許多教宗擁有不合法的子女﹐有些只顧追求肉體上的快樂﹐也有些利用戰爭來增加他們的權力﹐更有些人是靠金錢購買而獲得教宗位。利奧(良)十世 [1513-1521] 為了完成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開始了贖罪券的買賣。

11.3  宗教改革前之運動

        11.3.1  平信徒改革運動

·         不同運動許多的運動興起尋求改革﹐其中包括阿比真派、和登派(Waldensians)、約亞金派、和保文起義。但教會通常都選擇鎮壓他們﹐有時甚至使用暴力。

        11.3.2  威克理夫約翰John Wycliffe (1320–1384)—英國宗教改革晨星

·         聖經為權威威克理夫教導信徒﹐真正的教會並非教皇下的階層制度﹐而是由所有信徒所形成一個看不見的整體。他高舉聖經為唯一的權威。最後他被迫退休 [1380]死後被判為叛道者骸骨被燒。

        11.3.3  胡司約翰John Huss (1369–1415)— 捷克的傳道者

·         不服從教宗胡司教導眾人對於一位卑劣、不配的教宗﹐信徒可以不順從﹐而聖經才是最終的權威。雖然皇帝曾經在康斯坦斯大公會議對他作出保護其安全的承諾﹐但他最後卻仍被當作為叛道者被燒死。

        11.3.4  沙旺那魯拉Girolamo Savonarola (1452–1498)— 佛羅倫斯的意大利修士

·         反對奢侈沙旺那魯拉到處傳播反對教宗奢華腐敗的生活﹐最後他被當作為叛道者被殺害 [1498]

        11.3.5  神秘主義Mysticism

·         接觸神秘主義者盼望透過默想能夠與神有直接的接觸﹐達致一種與神聯合的經驗和一種狂喜的感覺

·         來斯布祿John of Ruysbroeck (1293–1381)他注重一個有紀律的靈修生活﹐當中進行的默想主要集中在基督的生命並如何仿傚這種生命上﹐目的是要達到內在的平安。這後來演變為現代的提倡靈修。

·         金碧士Thomas à Kempis (1380–1471)他的書《效法基督》[1418] 教導信徒一種對基督積極的愛﹐以及如何真正實行事奉基督。他應用的方法包括自我省察和謙卑﹔捨己和自律﹔接受自己的命運﹐以及對神有信任和愛。

應用

[1] 珍惜我們的傳統

起初設立大學的目的是訓練基督教的工作者。

[2] 感激神的保守

教宗制度的極端腐敗並沒有摧毀教會。

[3] 避免過去的錯誤

當經院學派變得太學術性的時候﹐它就失去了它的影響力。

[4] 應用我們的知識

基督教和人的理性是互相協調的。

[5] 跟隨昔日的聖徒

威克理夫約翰和胡司約翰是宗教改革的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