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四《中古教會﹙2﹚﹕教宗制度之成長及衰落(主後10001500年)》第一課
參考:課本第1冊3032章
10.1.1 十字軍的開始
·
概觀﹕十字軍的目的是要打敗回教徒、拯救拜占廷帝國、使東西兩方教會回復合一、並把聖地重新攻佔。事實上﹐所有的目標都達成了﹐但卻並不是持久的。
·
開始﹕教宗敖賓(伍朋Urban)二世宣稱十字軍的成立是神的心意 [1095]。對那些參與軍隊的人他賜給他們全面的贖罪券﹐屬世的好處包括免除債務和免稅。
10.1.2 第一次十字軍 [10961099]
·
勝利﹕由法國貴族和拜占廷人所組成的十字軍聯合起來﹐佔領了尼西亞、安提阿、並在最後佔領了耶路撒冷。救護軍騎士團及聖殿軍騎士團也被組織起來幫助朝聖者和對抗回教徒。約一百萬人參加了第一次十字軍。
10.1.3 第二至第九次十字軍 [11471272]
·
很少勝利﹕第三次十字軍由帝國王巴巴羅沙(Barbarossa)和英國的獅心王李察帶領。他們成功地獲埃及王薩拉丁同意朝聖者能出入耶路撒冷。除了第六次十字軍之外﹐其餘的十字軍並未取得很大的成果。特別是第四次十字軍實際上對拜占庭帝國的傷害很大。而瓦甲的失守(Acre十字軍最後的據點)[1291] 標誌著十字軍的結束。
10.1.4 西班牙收復失地運動Spanish Reconquest
·
最後勝利﹕古代西班牙西哥德人的王國在第8世紀被回教徒所毀滅﹐只剩下西班牙的西北部還被基督徒控制。對回教徒摩爾人(Moors)的反擊並要收復西班牙控制權的作戰始於第10世紀。至1248年﹐摩爾人只控制干拿達一地﹐這個地方最後也被費迪南王及伊莎貝拉女王(Ferdinand
and Isabella)所征服 [1492]。
10.1.5 十字軍帶來的後果
·
不良的後果﹕基督徒和回教徒之間的仇恨大大增加﹐東方教會和西方教會的基督徒之間亦產生很多磨擦。隨著拜占廷帝國被削弱﹐它最後亦終於走向滅亡 [1453]。
·
權力的改替﹕十字軍更加堅立了教宗制度的權力﹐因為教宗的權力被多國所承認。不過後來民族主義的興起最終削弱了教宗制度。另一方面﹐由於許多貴族在戰爭中一去不回﹐封建制度亦開始被削弱﹐導致後來君主制度的興起。由於大量的人往來各地﹐城市和貿易不斷地擴張。貿易亦導致中產階層的出現。
·
回教徒停止侵略歐洲﹕許多人嚴厲地抨擊十字軍﹐認為他們一無是處。但不可否認的是十字軍阻止了回教徒大規模地侵略歐洲。如果沒有十字軍的話﹐今日很可能大部份甚至整個歐洲都仍然被回教徒所統治。
10.2.1 東西方教會的分別
· 政治上的不同﹕在東方﹐皇帝差不多成為教宗﹔而在西方﹐教宗則差不多成為了皇帝。
· 知識探求上的不同﹕以希臘文為主的東方教會喜歡以哲學方式解決神學問題﹔而以拉丁文為主的西方教會則喜歡研究教會管治上一些實用性的問題。
·
習慣上的不同﹕在東方﹐主教以下的神職人員都容許結婚﹔而在西方﹐所有神職人員都不可以結婚。另一方面﹐東方教會用希臘文﹐而西方教會用拉丁文﹐故雙方在溝通上常有誤解。
10.2.2 科圖的分裂
· 加插一個字﹕第三次托利多大公會議(Toledo)[589] 在尼西亞信經當中加插了一個字「和兒子」(filioque)﹐意思是聖靈乃是「從父和子而出來」(proceeds from the Father and the Son)。
·
鬥爭﹕在君士坦丁堡教會內中發生了叛亂﹐導致兩位最高主教出現﹐分別是科圖(Photius)和力那修(Ignatius)[858]。教宗尼哥拉(尼閣Nicholas)一世支持力那修而把科圖逐出了教會 [863]。科圖於是宣稱整個西方教會都屬於異端 [864]﹐因為他們改動尼西亞信經﹐在當中加插一個新字。
10.2.3 東西教會分裂East-West Schism [1054]
· 分裂﹕教宗利奧(良Leo)九世差派紅衣主教含卜(Humbert)到君士坦丁堡處理這個爭論。含卜是一位熱心的改革者。他和最高主教辛魯拉尼(Cerularis)彼此侮辱﹐於是含卜把辛魯拉尼作為異端處理逐出教會。辛魯拉尼則為此事咒詛教宗。東西教會的分裂從此正式確立。
10.2.4 分裂的後果
· 東方教會停滯不前﹕由於東西方教會分隔﹐以致許多激勵西方教會變得強大的影響不能達到東方教會。因此東方教會的禮儀、制度、或神學一直都沒有甚麼轉變﹐直到近代才開始有轉機。由於這個緣故﹐東方教會對世界的影響一直都很小。
10.3.1 教宗因魯臣(諾森)三世之後Innocent III
·
延續的影響﹕自從因魯臣三世以來﹐他的繼任者沾了他的光﹐都擁有很大的權威。在1254至1273年之間﹐德國有一段混亂的時期﹐當中乃是教宗格哥利十世出力恢復秩序。
10.3.2 教宗本尼花斯(博義)八世Boniface VIII [12941303]
·
宣稱擁有權力﹕在他統領教會期間﹐教宗對世俗權力的染指達到一個頂點。他宣稱世上所有的權威都在屬靈的權威之下﹐而且在教會以外不能得到救恩。
·
教宗被屈辱﹕法王腓力四世重新確定所有法國的神職人員自古至今所擁有的權利仍然生效﹐這些權利和教宗無關。教宗後來被綁架﹐並且公開被侮辱。不久之後他就離世了。
10.3.3 巴比倫被擄期Babylonian Captivity [13091377]
·
教宗長駐阿維翁Avignon﹕在羅馬一個支持法國的派系成功選立了一位法國人成為教宗 [1305]。自此教宗開始居住在法國邊境一個屬於教廷的城市阿維翁。直到1377年﹐法國一直控制了羅馬教廷。
·
這時期的影響﹕許多國家的人民都把教宗看為一個外國的掌權者。教會充滿各種敗壞﹐像聖職買賣、一人兼任多個神職、習慣性缺席、和任用親人等。這些情況令徹底改革的需要更大。
10.4.1 西方教會大分裂Great Western Schism [13781417]
·
兩個教宗﹕紅衣主教團選立了一位意大利人教宗敖賓(伍朋Urban)六世為新教宗。之後﹐這批親法國的紅衣主教又選立了另一位教宗格利免(克勉Clement)七世。因此﹐這同一班的紅衣主教一共選出了兩個教宗來。
·
比薩大公會議Pisa
[14091410]﹕大會把兩個教宗都廢除﹐另選立了一位新教宗亞歷山大(Alexander)五世。
·
康斯坦斯大公會議Constance [14141418]﹕這會議廢除三個教宗﹐選立了新教宗馬丁(瑪定Martin)五世。
·
巴塞爾/花拉拿及佛羅倫斯大公會議Basel/Ferrara-Florence [14311445]﹕教宗尤真(恩仁Eugene)四世嘗試阻止「大公會議運動」﹐就是以大公會議的決定作為教會的最高權威。他成功地在會議上引起兩批人的爭論﹐其中的一批於巴塞爾開會﹐而另一班則在花拉拿開會。之後﹐羅馬教廷轉回了教宗專制制度。
10.4.2 削弱教宗制度的政治大事
· 帝制及國族主義 nationalism﹕強而有力的君主制度成為了教廷的對手﹐爭奪他們手下人民的支持。民族主義的出現亦削弱了教廷自稱擁有普世性的權威。
·
百年戰爭Hundred
Years War [13371453]﹕當法國和英國發生戰爭的時候(為法國爭戰者有阿克的貞德Joan of Arc)﹐教宗正居住在阿維翁﹐因此英國人都視教廷為敵人。
· 君士坦丁堡的淪陷 [1453]﹕拜占庭帝國的皇帝向西方求助﹐但教宗沒有成功勸服基督教國家作回應。最後君士坦丁堡淪陷在土耳其人的手上。
[1] 珍惜我們的傳統 |
十字軍拯救基督教免受回教徒的征服。 |
[2] 感激神的保守 |
教會雖然經歷多次的分裂﹐卻仍然沒有倒塌。 |
[3] 避免過去的錯誤 |
教會分裂乃是由於政治上權力鬥爭所引起。 |
[4] 應用我們的知識 |
代表整個教會的大公會議權力應在教宗之上。 |
[5] 跟隨昔日的聖徒 |
西安那的加芙蓮(Catherine of Siena)和阿克的貞德比起腐敗的教宗更受敬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