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教父

時代二《初期教會﹙2﹚:穩定(主後300600年)》第三課

參考:課本第11925

7.1  教父

        7.1.1  定義

·         定義教父是早期教會(使徒時代之後﹐第一世紀末至第六世紀)當中一些有影響力的神學家和作家。他們的著作被廣泛接納為教會在教導上和實踐上的權威。這些人不包括新約聖經的作者﹐人數總共約有30人。

·         東方教會在尼西亞會議以後﹐東方的教父在解釋聖經上分為兩個派系。亞歷山大一派跟隨俄利根的方法﹐比較傾向於用象徵式方法。而安提阿一派則著重的文法和歷史背景解經﹐像基索斯頓和提奧多屬這一派。

·         西方教會至於西方﹐在尼西亞會議以後的教父則集中精力在聖經的翻譯﹐以及在對異教哲學的批判和神學書籍的寫作上。這些以拉丁文為主的教父傾向於實踐和應用方面﹐和東方以希臘文為主的教父鑽研理論和抽象見解的傾向成強烈的對比。

·         分期[1] 使徒時代的教父——教導(第1世紀)﹐[2] 衛道者——解釋(第2世紀)﹐[3] 辯道者——駁斥(第3世紀)﹐[4] 解經家——釋經(第4世紀)﹐[5] 修道主義(第46世紀)。

        7.1.2  亞歷山大城阿他那修Athanasius (296–373) of Alexandria

·         對抗亞流主義他堅信基督教信仰人類歷史中最重要的事實乃是耶穌基督道成肉身。在尼西亞大公會議 [325]﹐他強烈地反對亞流主義。由於他的堅持﹐他一共被流放過5次。

·         阿他那修用「同質」(homoousios)這個公式來形容三位一體的三個位格。他為聖靈的神性辯護﹐就是那從父而來的(約15:26)。他的信中首次定出了和我們今日的新約正典的書卷。

        7.1.3  加帕多細亞教父Cappadocian Fathers

·         加帕多細亞這是小亞細亞南部的一個區域。加帕多細亞教父一共3位﹐包括了兩兄弟——巴紹(Basil, 329-379)和尼沙之格哥利(Gregory of Nyssa, 335-395)——以及他們的朋友拿西安蜀之格哥利(Gregory of Nazianzus, 329-389)。他們最大的貢獻在於維護三位一體的傳統真理﹕「三個位格一個本質」。巴紹是東方修道主義的始祖﹐引起他對修道主義興趣的卻是他姐姐瑪格連娜(Macrina, 324-380)﹐因此瑪格連娜有時會被認為是希臘修道主義的始創人﹐她亦建立了一個女性修道者的群體。

        7.1.4  君士坦丁堡基索斯頓John Chrysostom (347–407) of Constantinople

·         講道他最著名的乃是他那流暢的講道。他亦改革了神職人員的生活﹐並堅持過簡樸的生活﹐有神秘主義的傾向﹐他最後由於得罪了皇后而被流放並逝世。

        7.1.5  莫蘇齊亞提奧多Theodore (350–428) of Mopsuestia

·         解經家他被稱為「古代釋經家王子」﹐因為他反對用靈意的方法解經﹐並且喜歡從歷史角度及研究文法的方法解釋聖經。他亦十分小心留意經文的背景。

        7.1.6  敘利亞伊忽南Ephrem (308–373) of Syria

·         詩人他是一位敘利亞神學家﹐他的解經和詩詞均十分著名﹐被尊稱為「聖靈之七弦琴」(lyre of the Holy Spirit)。伊忽南為在困難下的基督徒寫下許多不同種類的聖詩、詩詞和講章。

        7.1.7  米蘭安波羅斯Ambrose (338–397) of Milan米蘭

·         他的著作引導了奧古斯丁發表關於原罪的理論。他對聖餐當中餅和杯的轉化十分看重﹐導致日後有了「餅和杯轉化成為肉和血」(聖餐變質論)的教導。他也是一位著名的聖詩作家。

·         與羅馬王衝突儘管提奧多修王是一位尼西亞系的基督徒﹐他卻曾經有兩次和安波羅斯發生了衝突。在兩次衝突當中﹐提奧多修王都對安波羅斯作出了讓步。

        7.1.8  羅馬城耶柔米Jerome (347–420) of Rome羅馬城

·         《武加大拉丁文譯本》Vulgate他最著名的作品乃是《武加大拉丁文譯本[405]。這是一本從原來的希伯來文及希臘文聖經直接譯為拉丁文的譯本。它最後成為了整個拉丁語教會所用的標準聖經。

7.2  希坡之奧古斯丁(354–430)

        7.2.1  人生

·         歸信他被稱為最偉大的教父。他出生於北非﹐起先是一位修辭學的教授。在接受了不同的哲學思想之後﹐他透過聆聽安波羅斯的講道以及閱讀聖經終於歸信了基督。他設立了一間修道院﹐而後來成為希坡的主教 [395]

        7.2.2  思想

·         對三位一體解釋他曾研究一系列不同的比擬法來解釋三位一體的真理﹐大部份都基於「存在、認識、意志」(being, knowing, and willing)。他最後提出最好的比擬是「頭腦對神記憶、明白、和愛慕」(the mind remembering, understanding, and loving God比擬過去、現在、將來三個元素,而三個元素永恆繼續存在

·         對苦罪問題解釋人有意志為自己作選擇﹐但自由意志卻會產生邪惡。邪惡的起源乃是從人和墮落天使所做的壞決定而來。邪惡並不是一種實質﹐而是一個決定或者方向﹐是善的虧損

·         對自由意志救贖解釋人的意志在面對罪的捆綁下無能為力﹐人唯一剩下的自由就是自由地犯罪。救恩完全是神的恩典﹐而且這恩典是不能抗拒的﹐乃是神賜予那些祂所預定的人。奧古斯丁關於預定的教義在後來被加爾文繼續發展下去。

·         學上錯誤奧古斯丁幫助發展了煉獄的教義。他亦過份強調聖禮的價值﹐以致產生了受洗重生和聖禮恩典等教義。

        7.2.3  作品

·         《懺悔錄》Confessions這是一本屬靈的傳記﹐描述神如何藉著一個長久的朝聖之旅引領他歸信神。

·         《上帝之城》City of God這是一本對針對歷史的基督教哲學﹐當中奧古斯丁描述兩個城。神的城乃是用對神的愛所建成﹐而屬地之城則是用對自己的愛所建成。在人類歷史當中﹐這兩個城好像時常互相混合在一起﹐但到最後﹐只有神的城會存留。

7.3  時代來臨

        7.3.1  西羅馬帝國滅亡

·         西方文化監護者無數蠻族的軍隊進攻羅馬帝國﹐羅馬城結果被攻佔 [410,455]。一位德國的將軍毀滅了西羅馬帝國 [476]﹐而西方的文化面臨被摧毀的危險。在這種情形下﹐是教會繼續保持和過去的聯繫。她成為了中古時代文化和秩序的保衛者

        7.3.2  中古時代Middle Ages

·         中古時代意義:

o        名詞來源中古時代這個詞最初出現在凱勒(Christopher Kellner)的著作上 [1669]。他描述中古時代的特點乃是它缺乏古典傳統影響力。

o        俗世者觀點文藝復興時期的人認為這個時代是個深谷﹐把曾經有輝煌文化的古典時代和現代人本主義(或人文主義)盛行的時代分開。對他們來說﹐這是個黑暗的世代——黑暗時代(Dark Ages)。

o        天主教觀點天主教認為這個時代是歷史的黃金時代。在這時代之前異教古典時代﹐而這個時代之後出現分裂教會的基督教。

o        基督徒的觀點基督教認為中古時代乃是死蔭的幽谷﹐原來純正的古代教會敗壞了。而教會歷史中所謂近代時期正是從宗教改革開始﹐要讓教會回復新約時期的理想。

·         政治情形羅馬帝國在中古時瓜分成為回教統治北非洲、拜占庭帝國的亞洲、以及教皇控制的歐洲。

應用

[1] 珍惜我們的傳統

神學上的抽象理論方面(東方教會)和實踐應用方面(西方教會)都同樣重要。

[2] 感激神的保守

基督教受到神的保護沒有被蠻族所摧毀。

[3] 避免過去的錯誤

要小心靈意(象徵式)的解經方法。

[4] 應用我們的知識

奧古斯丁的《上帝之城》讓我們對世界有一個正確的觀念。

[5] 跟隨昔日的聖徒

這些教父並不單是因為他們的神學而著名﹐也因為他們的聖潔生活而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