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亞流主義與大公會議

時代二《初期教會﹙2﹚:穩定(主後300600年)》第二課

參考:課本第11618附錄

6.1  杜那主義之紛爭

        6.1.1  放棄聖經者的難題

·         放棄聖經者這是一班基督徒﹐他們曾經在受逼迫時期放棄手上的聖經的抄本交給那些逼迫他們的人。之後當他們想要回歸教會的時候﹐那些堅守信仰者就會作決定﹐看看怎樣處理這班人。

        6.1.2  紛爭及鬥爭

·         學性爭論迦太基城的主教受按立時其中一個按立他被控訴為放棄聖經者。於是一班由杜那圖所領導、稱為杜那主義者的人宣告這次主教的立不合法。他們自己選了另一位主教作為對抗 [311]﹐引起一次教會的分裂。雖然後來在羅馬的一個宗教會議決定一個聖禮是否成立不能建基於施行聖禮之人的品格﹐然而這次的分裂一直持續至大約公元400年。

·         狂熱的杜那主義者這是一班擁護杜那主義的農民﹐也是一班宗教狂熱者。他們渴望成為殉道者﹐並且攻擊富有的旅客和破壞貿易。羅馬執政者最後決定用武力解決這些人﹐對他們進行大屠殺。

6.2  亞流主義及衝突

        6.2.1  處理紛爭

·         主要對基督論的異端早期教會在首5個世紀花了許多時間對抗當時4個關於基督的異端。求西頓定義(Chalcedon Definition)所提出的「一個位格兩種」論點﹐為以下幾點作出辯護[1] 真正的神性——對抗亞流主義﹐[2] 完全的人性——對抗阿波連拿主義﹐[3] 不可分割融於一身——對抗聶斯多留主義﹐[4] 混淆——對抗尤狄基主義。

·         向羅馬王上訴之前﹐許多問題都透過基督徒領袖之間的辯論得到妥善的處理。但自從君士坦丁改信基督教後﹐帝國對教會的統一有了一定的關注﹐於是它用權力迫使神學上的統一。而大帝的信念成為了得出結論的決定性的因素

        6.2.2  亞流主義的紛爭

·         亞流主義Arianism亞歷山大城主教亞歷山大亞流256-336)就「道」是否就是「神」起了意見衝突。亞歷山大堅持道是永恆地跟父一起存在而並不是被造的(約1)。亞流爭論﹐認為道是神所創造的﹐並且他的本質跟父並不相同。

·         衝突亞歷山大發起了宗教會議譴責亞流的學說。亞流則請求亞歷山大城的民眾和東方教會的主教助陣。最後君士坦丁聚集了整個帝國的所有主教召開了大公會議

6.3  教會大公會議及信經

        6.3.1  尼西亞大公會議The Council of Nicea [325]

·         阿他那修Athanasius他是傳統看法的主要代表﹐堅持基督和父神一樣是永恆的存在﹐並且雖然和父神有不同的位格﹐卻有和神完全一樣的本質(拉丁語homoousios。他相信如果基督的地位在神之下的話﹐就不能成為人類的救主。

·         妥協被拒絕該撤利亞的尤西比奧提出了妥協﹐表示基督乃是神在永恆的時間之前所生。基督和父神有相似的本質(拉丁語homoiousios

·         決議起初眾人希望從聖經中的經文來否決亞流主義﹐但發覺十分困難。於是會議決定大家一起訂立信經達成共識表示教會的信仰必須否定亞流主義。

        6.3.2  尼西亞信經Nicene Creed

·         信經定義信經是一個大眾公用、對自己信仰的聲明。它包括一些信條用以表明救恩的要點以及維持教會神學的正確性。信條曾經被用來﹕[1] 測試一個信仰是否正統﹐ [2] 辨認出真正的信徒﹐以及[3] 對信仰的基要真理作一個方便的撮要。

·         信經內容尼西亞信經後來在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 [381]當中完成。它是最被廣接受的基督教信經﹐幾乎被所有教會所接納﹐包括東正教的教會。

o         本信經最的地方乃是它否決任何對「子的神性比父低」的建議

o         當中提到與父「一體」(homoousios﹐或「同」﹐乃是對亞流派信仰清楚的駁斥。

o         另一句提到「所生﹐而非被造」是為了清楚肯定子並非是被造的。「獨生」這個詞彙(Greek: monogenes(約1:14; 3:16)在早期教會中曾引起過極多的神學辯論。然而﹐在1970年代發現的古代件顯示「獨生」這個字還是翻譯為「獨一」或「獨類」的意思較好。

·         使徒信經這是對基要信仰最古老的總結﹐可能是在第2世紀寫成 [150]。只有源自西方派系的教會——例如天主教和基督教才有應用此信經。

        6.3.3  尼西亞會議之後

·         亞流主義的興起及衰落一次大公會議並沒有結束所有爭論。亞流主義在不同的羅馬皇帝中有興起和沒落的時候﹐甚至君士坦丁在臨終前的洗禮都是由一位亞流派的主教施行。亞流主義一直持續到第7世紀。

·         阿他那修信經這信經並非阿他那修所寫﹐而是起源自第5世紀。它針對三位一體的教義作了一個精闢的總結﹐並確定了三位一體教義中的3個主要元素﹕[1] 只有一位神。 [2] 父、子、聖靈都是神。 [3] 父並不是子也並不是聖靈(父、子、聖靈彼此不同)。

6.4  東方教會之爭辯

        6.4.1  基督的神人二性

·         問題在有關基督(以及聖靈)神性的問題解決之後﹐下一個主要的爭論就是神性和人性如何可以在耶穌基督的身上結合

·         阿波連拿主義這個異端重耶穌的神性﹐認為耶穌確曾有肉身﹐卻並非擁有人的理智頭腦。這個理論在君士坦丁堡的大公會議 [381]被譴責。該會議亦譴責馬西頓派﹐從而確定聖靈的神性。

·         聶斯多留主義這個異端乃是由君士坦丁堡的最高主教聶斯多留所帶領﹐它著重耶穌的人性﹐並且教導說耶穌只是一個完全的人﹐因而在道德上與神連接。這個主義在以弗所大公會議 [431] 被譴責。這個會議繼而稱利亞乃是「神的母」。

·         尤狄基主義這個異端亦是看重耶穌的神性﹐它的教訓表示基督的兩種屬性被同時融合成為一種屬性﹐就是神性。這個主義在求西頓大公會議 [451]被譴責。會議中堅持基督乃是「完全的神並且是完全的人」。這個宣言成為了正統的觀點。特土良的方程式「一個位格兩種性」再次被肯定。

6.5  西方教會之爭辯

        6.5.1  奧古斯丁對抗伯拉糾

·         伯拉糾Pelagius (369–420) 伯拉糾相信每一個人都有能力選擇善或惡﹐因為人沒有原罪。他認為基督徒的生命乃是一個人不斷嘗試克服罪﹐並且獲得永生。

·         奧古斯丁的反對奧古斯丁堅持認為人的重生純粹是聖靈的工作。人的意志是完全被原罪所敗壞的﹐因此不能主動選擇救恩。救恩只是給予那些被神揀選或是預定得救的人。伯拉糾主義在以弗所的大公會議被譴責 [431]

·         半伯拉糾主義卡西安Cassian, 360-435)嘗試尋找一個妥協的觀點﹐人的意志和神的意志可以在救恩當中彼此合作。他教導說所有人由於墮落的緣故都有罪﹐他們的意志被減弱﹐但卻沒有完全敗壞。這個觀點在柯蘭區域會議 [529]被譴責。

應用

[1] 珍惜我們的傳統

信經是寶貴的基督教傳統﹐它們有廣泛的用途。

[2] 感激神的保守

縱使亞流主義有着巨大的影響力﹐卻沒有勝過教會。

[3] 避免過去的錯誤

解決神學上的問題絕不應牽涉政治上的當權者。

[4] 應用我們的知識

基督徒應該學習了解早期教會所爭論的各種問題。

[5] 跟隨昔日的聖徒

亞他那修為了堅持正統信仰被流放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