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一《初期教會﹙1﹚:逼迫(主後30–300年)》第一課
參考:課本第1冊3-4,11章
† 2.1.1 關乎使徒的記載
·
彼得﹕他是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後來他可能移居羅馬城,最後殉道 [主後67],傳說死在倒轉的十字架上。
·
保羅﹕他可能在尼祿王逼迫時期殉道 [主後67],傳說死於斬首。
·
約翰﹕傳統記載他居住在以弗所城,在豆米仙王逼迫時期被放逐至拔摩島,在那裏著作了啟示錄
[主後95],後來在小亞細亞工作,活至高齡才去世。
† 2.1.2 關乎使徒的傳說
· 為了獲得特權﹕對於每個使徒的人生都有很多不同的故事和傳說,有些是虛構的。有時一些故事說及某個使徒在某地區傳道,可能是當地教會特意自稱由使徒建立,藉此獲得其他教會支持他們擁有特殊的影響力。
† 2.2.1 猶太人基督徒的教會
·
領袖﹕使徒彼得和耶穌的弟弟雅各(不是十二使徒之一)可能是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初期教會多為使徒帶領,後來,很多教會仍然倚賴自稱繼承使徒道統而贏得特殊的權力。
† 2.2.2 猶太人教會的衰微
·
被壓制及遷離﹕猶太人對基督徒逼迫,很多領袖被殺,逼使基督徒分散各地,完成基督頒佈的大使命。餘下的教會領袖帶領會眾移居至約但河東的比拉城。因此,當耶路撒冷城被摧毀的時候
[主後70],基督徒能避過這大災難。這個教會最終在第五世紀消失。
† 2.3.1 基督徒差傳工作
·
向猶太人﹕在第一次的逼迫(使徒行傳8章)後,很多基督徒離開耶路撒冷,被迫完成耶穌頒佈的大使命,將福音帶至羅馬帝國其他部份,最初佈道的對象絕大部份是猶太人。
·
向外邦人﹕教會願意接納非猶太人為信徒的第一個跡象是腓利向埃提阿伯的太監講解福音(使徒行傳8:26-37),有關外邦人能否接受救恩的討論出現在使徒行傳10章,就是彼得向哥尼流傳福音 [主後40]。
·
耶路撒冷大公會議 [主後50]﹕最緊急的問題是已歸信的外邦人是否需要奉行猶太人的律法,這問題在耶路撒冷大公會議中討論,該會議由耶穌的弟弟雅各主持,有「使徒並長老」出席,包括保羅和巴拿巴,在會議中決定將律法的需求放鬆(使徒行傳15:4-29)。
† 2.3.2 保羅的工作
·
很多宣教士﹕保羅三次宣教旅程
[約主後45–60] 為最著名的,因為路加醫生將它們記載在使徒行傳13–21章裏面,但實際上保羅並非唯一的宣教士,也不一定是他訪問的城市的第一個宣教士,因為很多時他初到達時就已經有基督徒的教會。
·
保羅的福音工作﹕保羅常用的方法是先到一個城市的會堂,向猶太人宣講,若被拒絕,他才向外邦人宣講。
† 2.4.1 初期基督教作品
· 《十二使徒遺訓》Didache [約主後100]﹕這書是一本對基督徒的生活和崇拜的指南,講及洗禮及聖餐的意義,亦教導人如何分辨真假先知及如何找尋佩得上擔任聖職的人員。
· 《黑馬牧人書》Shepherd of Hermas [約主後140]﹕這本書說及洗禮後要如何對罪有悔改,過聖潔的生活,這書的寫作方式追隨啟示錄,包含很多靈意記號和異象。
· 《致底阿力提書信》Epistle to Diognetus [約主後200]﹕這本書是一個對基督教理性的辯護,指出拜偶像是愚蠢的,猶太教是不足夠的,也談及基督教的優越性。
† 2.4.2 基督徒的崇拜
· 崇拜聚會﹕初期教會在每星期的第一天聚會敬拜神,因為主耶穌在這一天復活,有早晚兩個聚會。早上聚會包括讀經、長老勸勉、祈禱。晚上聚會包括愛筵,跟着是守聖餐。但在第一世紀末,愛筵不再舉行,守聖餐則在早上聚會舉行。
· 聖餐﹕聖餐是崇拜時的焦點,英文「聖餐」(eucharist)一字源於希臘文,意思是感謝,舉行聖餐時是一種滿有喜樂和感恩的慶祝,並不像今天帶有哀傷和懺悔的氣氛。
· 洗禮﹕起初,新信者在承認信仰後立刻接受洗禮,後來新信者要經過一段預備的時間,稱為「初信訓練」(catechumenate),用意是對他們教導基督教主要信仰,也可藉此排除不配洗禮者。每年只在復活節舉行洗禮,儀式用浸禮或傾注禮,嬰兒洗禮則在第三世紀或以前開始實行。
· 語言﹕初期教會分為東方用希臘文的教會和西方用拉丁文的教會,這兩種語言共同存在,無任何問題。
† 2.4.3 教會管治
· 聖職人員及平信徒﹕「聖職人員」(Clergy)一詞源於希臘文,意思是選票,因為聖職人員是由教會會眾用選票選出來的。「平信徒」(Laity)一詞亦源於希臘文,意思是民眾。因此,聖職人員就是從會眾中以選舉方式揀選出來接受訓練,然後作教導工作的人。
· 非階層制度﹕教會內並沒有特權階層,因為聖職人員和其他人全部都是屬靈的祭司。
· 聖職人員的職位﹕最初聖職人員只有兩種﹕長老和執事,執事協助長老,特別在照顧有需要者的工作上。但當教會內出現異端挑戰的時候,教會開始強調使徒繼承制度和主教的特權。在初期教會中,婦女亦參與領導工作(如使徒行傳21章中腓利的四個女兒、非比等等),但在第二世紀末開始,只有男人作聖職人員。
· 極權的主教? 教會後來出現的「王權主教」(monarchical bishop),這制度並沒有聖經支持,因為﹕[1] 新約內明顯指出, 主教和長老是同一個職位,[2] 每一處教會由一群主教或長老管治,聖經對他們的描寫從來不是單數,[3] 聖經從來沒有支持一個主教或長老有權力超越本地的教會。
† 2.4.4 基督徒的實踐
· 慈惠工作﹕教會不斷幫助貧苦和患病的基督徒,通常在聖餐後收集金錢,由執事分給有需要者。
· 與世界分隔﹕在不涉及拜偶像或非道德的情形下,基督徒仍然保持和異教的鄰居有社交,但卻不參加異教徒的戲院、競技場、和廟宇等活動。
· 差傳的方法﹕很多初信者藉看見基督徒生活的見証而相信,特別是看見殉道者面對死亡時的勇氣(殉道者一名的原意是見証人),也有看見神蹟(尤其是醫病)而相信,有些則透過基督徒衛道者的教訓或辯論而相信。
· 基督徒的記號﹕基督徒常用魚作為他們的記號,因為希臘文的「魚」字(ichthus)的字母可以拆散成為「耶穌基督、神的兒子、救主」這幾個詞的帶頭字母。
[1] 珍惜我們的傳統 |
雖在古代,教會選立領袖已經用民主方式。 |
[2] 感激神的保守 |
在耶路撒冷的逼迫使基督徒被迫服從大使命。 |
[3] 避免過去的錯誤 |
教會內缺乏合一,引致不合聖經的王權主教的出現,所以我們必須保持合一。 |
[4] 應用我們的知識 |
今天教會很多習慣和儀式都起源於初期教會。 |
[5] 跟隨昔日的聖徒 |
使徒們不怕死亡的巨大的信心是我們的榜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