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立比書 2:12-13
就當恐懼戰兢做成你們得救的工夫。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們心裡運行,為要成就他的美意。
· 自從宗教改革以來﹐保羅所傳的福音精要被許多人興奮地函概在一句“sola gratia, solar fide”(「唯獨恩典﹐唯獨信心」)之中。任何有少許暗示「需要行義」﹐或「靠行為得救」的言論都被懷疑是異端。那麼保羅為何在這裡提出一個人的得救需要「做成」呢﹖
· 保羅在上文呼籲他的讀者要在他們日常的生活和思想上要合一。要達到這一點﹐他們必須彼此謙卑地以對方為出發點﹐並要關心他人(腓2﹕1-4)﹐這是因為基督自己已經作了一個
謙卑和把自己完全擺上的榜樣(2﹕5-11)。保羅乃是以基督的這種工作為基礎(「這樣
看來」)﹐從而得出「就當恐懼戰兢做成你們得救的工夫」的結論(2﹕12)。
· 如果小心地觀察保羅對神藉著耶穌基督所施行的救贖工作的教導﹐就可以看出這個救恩並不是靠我們累積多少虔敬的態度或好行為而得到的。事實上救恩從始至終都是神的工作。它是由神所開創﹐也靠著神維持和完成。不過﹐我們人類並不是神靠著按鍵控制的機械人﹐我們是神按著祂形像所造的被造物﹐被呼召以信心和愛心來回應這位創造者﹐並且神需要我們擺上自己﹐積極地投入、完成祂創造所要達到的目的。保羅在這裡所寫的勸勉就反映出這種兩面性﹕神的行動與及人的回應和投入。
· 在保羅的書信當中﹐保羅時常清楚地說明救恩必然會帶來好行為。
· 弗2﹕8-9﹕「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也不是
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這經文的意思是清晰的﹐沒有任何含糊的地方﹐亦即救恩除了信心並不需要其他條件。我們既不配得到救恩﹐也不能賺取得來﹐因此就不能因為得到救恩而自誇。「你們得救」中這個動詞乃是完成式﹐也是被動式﹐意思就是(1)拯救的行動乃是從外面來的﹐以及(2)這是已經完成了的行動﹐也是一個一直持續有效、直至現在、達至將來的事實。然而﹐在這句帶有絕對肯定性的經文之後﹐乃是2﹕10﹕「我們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
· 在羅馬書第6章﹐信徒被定義為那些曾經受洗歸入基督﹐以致「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這兒蒙拯救的過程是被看為一件已經完成了的事實﹔而「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則是還沒有成就的可能性。接下來保羅就勸勉信徒﹕「所以,不要容罪在你們必死的身上作王……也不要將你們的肢體獻給罪作不義的器具……並將肢體作義的器具獻給神。」(羅6﹕12-13)
· 在加2﹕16﹐保羅說明﹕「使我們因信基督稱義,不因行律法稱義」。但保羅亦強調「生發仁愛的信心」(5﹕6)﹐並且信徒因此「要用愛心互相服事」(5﹕13)。
· 保羅使用「得救」這個詞彙時很有彈性。它可以有以下的解釋﹕
·
(1)稱義的過程﹐例如弗2﹕8-9﹔
·
(2)神拯救行動的最後步驟﹐例如羅13﹕11(……我們得救,現今比初信的時候更近了。)和帖前5﹕8(把「得救的盼望」當作頭盔戴上)。
·
(3)整個救恩的全部過程﹐包括稱義、成聖、以及最後身體得贖﹐例如帖後2﹕13(又被聖靈感動,成為聖潔,能以得救)和腓2﹕12-13(就是這一課所討論的經節)。
· 當我們把所有的經文放在一起參考的時候﹐就可以看到保羅所提到的得救其實是神那完完全全的救贖計劃。但他也很隨意地用這個詞彙去形容整個救恩的其中某些部份。在羅馬書第5章當中保羅清楚地提到救恩的不同階段﹐最讓我們能夠明白保羅本身對著個救恩的了解﹕我們「已經因信稱義」,得以「與神相和」。(5﹕1)而最後的步驟就是分享「神的榮耀」。(5﹕2)在這兩個標杆之間﹐基督徒的生命乃是在患難中保持著喜樂﹐在痛苦中仍然充滿盼望(5﹕3-5)。
· 腓2﹕12-13的背景一共有三個元素﹕(1)「已經達到」與「還未達到」的兩面性﹔(2)和
神的關係已經恢復的實在﹐同時亦有過一個新的生命的需要﹔(3)救恩乃是神全備而包含多方面的工作。
· 「作成得救的工夫」背後的原動力是「恐懼戰兢」。這不是「害怕」的意思﹐而是一種「敬畏」。也就是當我們在默想神的偉大﹐並祂所成就的這個「奇異恩典」﹐我們就不期然會產生的一種「敬畏」的態度。
· 有些人認為「做成你們得救的工夫」是古老的用詞﹐意思只是「透過你們靈命的成長和成熟來表現出你們的救恩」。
· 這些經文提到「立志行事」。行動是由思想產生﹐如果我們要像基督﹐首先就要讓自己像基督一樣地思想。要把我們的渴求變得像基督的渴求一樣﹐我們需要內住在我們裡面聖靈的能力(1﹕19)、一些忠心基督徒的影響、遵行神的話(不單只表面上的接觸)﹐以及帶有犧牲的事奉。許多時候﹐只有在我們在行神旨意的時候才會產生要行神旨意的渴望﹐ 因此我們應該首先去行神所要我們行的事﹐然後相信祂必然會改變我們的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