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本是好的,若失了味,可用甚麼叫他再鹹呢?你們裏頭應當有鹽,彼此和睦。
·
鹽怎麽會失去鹹味呢?
·
「你們裏頭應當有鹽」是何解?
·
這話是對門徒們說的。
·
對照的經文是路14:34(作門徒的代價)及太5:13(登山寶訓)。
·
在加利利一帶,很難找到純正的鹽,一般都是與不同形狀的沙石混在一起的。只要混合物裏有足夠的鹽份,便可充當真鹽使用。不然,便是失了味的鹽。
·
鹽可用作消毒、防腐、調味及提高身體的活動能力。
·
「失了味的鹽」:「或用在田裏,或堆在糞裏,都不合適」(路14:35)。「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太5:13)。 ─ 完全無用及無價值。
·
據猶太教拉比解說,鹽是指以色列民在萬國中作淨化劑之用。
·
耶穌吩咐門徒要作鹽,乃為淨化及防止人類敗壞,給社區生活調味,推動和平及活出神的能力和恩典。(John Stott稱真正的基督教為反文化的基督教)
·
耶和華以色列的神立「鹽約」,百姓要將鹽作為祭物獻與神(歷下13:5,利2:13,結43:24,出30:35)。
·
鹽也被喻為基督徒的智慧。
·
基督徒要留意自己在世上的角色及作祭物呈獻給神。
·
要成為世上的鹽,其中一個做法,便是藉社會行動減慢世上道德的淪亡。
我 還 告 訴 你 , 你 是 彼 得 , 我 要 把 我 的 教 會 建 造 在 這 磐 石 上 ; 陰 間 的 權 柄 ( 權 柄 : 原 文 是 門 ) , 不 能 勝 過 他 。
我 要 把 天 國 的 鑰 匙 給 你 , 凡 你 在 地 上 所 捆 綁 的 , 在 天 上 也 要 捆 綁 ; 凡 你 在 地 上 所 釋 放 的 , 在 天 上 也 要 釋 放 。
·
這段經文裏各個隱喻的意思是什麽?
·
彼得是一個很不穩定的人物,何解他可成為教會的基石?
·
這段經文是否確認羅馬天主教裏教皇的地位?
·
在該撒利亞腓立比的境內。
·
在三本符類福音書均有記載。
·
彼得承認耶穌為彌賽亞,表明他思想上開始有改變 ─ 透過耶穌所作及所是,他開始明白彌賽亞這詞的真正意思,彼得不再以傳統對彌賽亞的觀念來理解耶穌。
·
彼得:petros(希臘文),kepha(亞蘭文)
·
石頭:petra(希臘文),kepha(亞蘭文)
·
在新約聖經裏,有多次是以kepha稱呼彼得,kepha的英文是Cephas(如約1:42;林前1:12)。
·
石頭的希伯來文是keph,曾出現於約伯記30:6及耶利米書4:29。
·
不是彼得自己,而是那認耶穌為彌賽亞的彼得,可作為基石。重要的不是那位承認耶穌者的地位,而是承認耶穌這真理。
·
無論何地,只要耶穌被承認為彌賽亞或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時,那裏就出現祂的教會(普世教會)。
·
「陰間的門」─ 即死亡的勢力,也就是所有對抗基督和祂國度的力量。
·
「天國的鑰匙」─ 賜予教會,但授託予彼得作為權柄的表記(賽22:22;徒2:14- 41)。
·
「捆綁」與「釋放」─ 猶太教拉比們認為這是比喻禁止的權力或授權各執政或當權者。(太18:18;徒5:1-16;林前5:3-5)。
·
「天國鑰匙」及「捆綁」和「釋放」的能力,早期教會在傳道,執法和立法上都有使用。彼得在早期的教會裏只是一位代表,去執行神聖的權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