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傳統的教導﹐挪亞時代的洪水曾經淹蓋了整個地球。但從過去一世紀﹐許多人開始考慮洪水是地區性的可能﹐即是說洪水只淹蓋了當時有人類居住的範圍。究竟那一個理論較為符合科學的數據﹕全球性洪水﹖還是局部地區性的洪水﹖而地區性洪水的解釋是否能夠和聖經的無誤性相容﹖
全球性洪水有甚麼支持的論點和困難﹖
支持論點﹕
[1] 聖經似乎很清楚形容一個全球性的洪水(參考創 6:13, 17; 7:18, 21; 彼後 3:6)。
[2] 如果整個人類都被毀滅的話﹐那麼洪水一定是全球性才做得到。
困難﹕
[1] 洪水的水從那裡來﹖
要淹沒全球包括額非爾士峰頂部所需要的水是整個地球現在所有水源的4至4.5倍(或是所有海洋的水的8倍)。
[2] 是否所有山都被淹沒﹖
某些洪水地質學家相信大部份摺曲山脈在洪水後才產生的﹐意思就是在洪水之前山嶺的高度遠遠比現在的高度低﹐故只需要較少量的水就可淹沒全球。不過﹐當這許多的山脈在地殼上形成的時候必定引起巨大的地殼變動(地震)和各種火山的活動﹐而方舟根本不能承受得起這些巨變。再者﹐噴出來的大量火山灰將在洪水後引起其他問題﹐以致生物不可能再在地球上的環境存活。
[3] 方舟夠大嗎﹖
[a] 有人估計方舟最多可容納35000至50000種動物﹐但是今日世界上卻有超過2百萬種類的動物。
[b] 要把35000種動物(每種動物有2至14隻﹐即超過70000頭動物)帶到船上的話需要的時間遠超過7日。
[c] 假如有70000頭動物在船上的話﹐也不夠地方放置這些動物所需要的食物和水。而且只有挪亞一家八口也不足夠人手去照顧所有動物。
[d] 各種動物所需要的氣候環境各不相同﹐方舟並不能提供這些環境差異。
[4] 有機的沉積物(例如煤和石油)從何處得來﹖
洪水地質學家說所有化石類燃料都是在洪水時形成的。但是目前在地底存在的有機沉積物比起今日地球上所有植物加起來所能形成的沉積物多上十倍。
地氈式答案的再思﹕
當然﹐所有的問題全都可以用「這是神所施行的神跡」來解決﹐若是神真正這樣計劃的話。但是﹐從神在聖經中的作為看來﹐祂在許多時候都會利用自然的過程和規律(就是祂在創造的時候所設計的)來完成祂的計劃。
地區性洪水有甚麼支持的論點和困難﹖
地區性的洪水可以解決全球性洪水論點所出現的所有困難。當然最主要的問題是解釋為何聖經似乎在形容一個全球性的洪水。
解決釋經上的困難﹕
[1] 聖經中「天下」這一句並不一定表示整個世界(參創 41:57; 王上 10:24; 徒 2:5; 羅 1:8; 西 1:6)
[2] 地區性的洪水已經足夠完成神的計劃。由於當時的人集中居住在美索不達米亞的範圍﹐一場地區性的洪水已經足夠殺盡每一個人。
[3] 地區性的洪水仍然需要神跡﹐因為洪水地區的水位必須高於洪水以外的地區﹐而且聖經形容洪水維持了150日(創 8:24)。
支持論點﹕
全球性洪水的論點所產生的所有問題都不在地區性洪水論點中出現。除此之外﹐還有兩個支持論點是關於洪水本身的。
[1] 洪水的水從何而來﹖創世記指出水回到了它們來的地方﹐它們今日還在這個地球上。
[2] 洪水退到何處去﹖創 8:1形容神利用一陣風把洪水吹走﹐但假如洪水是全球性的話﹐風就似乎沒有甚麼能力可以帶走這些水﹐因為淹沒全球的水量相當巨大﹐需要多年的時間才能退回地下﹐又或是蒸發到大氣層中。
若洪水不是全球性的話﹐為何神不單單吩咐挪亞把他家人和牲畜移到洪水的範圍以外﹖
當神準備施行審判的時候﹐祂總會在行動前給人充份的警告。這可以從以賽亞、耶利米和約拿等例子中看到。
挪亞乃是被神差派﹐好像一位先知一樣去向眾人作出警告。在彼後 2:5﹐挪亞被形容為「傳義道的」。希 11:7說到「挪亞因著信…定了那世代的罪,自己也承受了那從信而來的義」。彼前 3:20形容人在洪水之前不信從神﹐有可能是指他們不理會挪亞所作的警告。
在不同的文化當中都有關於洪水的傳說﹐他們為何會有類似的故事﹖
目前共發現有80000個以上關於洪水的記載﹐遍及超過70種語言﹐它們都形容一次災難性的大洪水。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記載都提到有一隻巨大的船拯救了人類免被滅絕。這麼多關於洪水的故事顯示古人的腦海中深深刻著一個前所未有的災難性洪水的記憶。
一個合理的考古學解釋認為這些關於洪水的記載都來自同一的根源。就像關於創造的記載一樣﹐我們可以看到一種模式﹕故事距離發生事件的美索不達米亞愈遠(指地域和時間上)﹐故事的扭曲程度相對聖經的記載和已有的科學記錄來說就愈大。除聖經準確的記載外﹐在科學上的扭曲程度最少的記載是巴比倫的吉爾卡麥士(Gilgamesh)史詩。
† 當然維護聖經無誤性很重要﹐但事實上聖經的記載確實能夠容許地區性洪水的說法﹐而這理論實際上亦比較符合科學証據。因此今日大部份的神學家都容許有地區性洪水的可能。
†
對於洪水界限的信念並非基要的信仰。我們必須知道上面所用大部份的解釋都並非出自聖經。我們應該避免在這個問題上彼此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