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拿書

作者:

約拿意思是「鴿子(dove)」。作者是亞米太的兒子約拿,是來自北國以色列的加利利的先知。作者身份本書本身有證明(1:1),又列舉許多真實地點和人的歷史特性;其他資料,可參考(王下14:25),及新約耶穌的見證(太12:40) 。

 

年代:

列王紀下14:27記錄約拿出現在以色列耶羅波安二世的統治期間(主前793–753年)。約拿的事奉時間是在以利沙之後,剛好在阿摩司和何西阿之前。雖然沒有亞述的碑文提到約拿書所描述的宗教覺醒,不過在阿薛丹三世(Ashurdan III)時期,亞述傾向一神教,可能跟約拿的傳道有關。

 

尼尼微的悔改可能發生在阿薛丹三世在位的期間 (主前773–755)。二個天災(主前765年和759年)和一次日蝕可能預備好人民的心,讓他們接受神藉約拿傳講的信息。

 

主旨與目的:

約拿清楚展示上帝 (1) 愛所有的人;祂不單是以色列人的神,也是所有人的神;(2) 是無所不能、無所不在的神。(3)「救恩出於耶和華」(2:9),在舊約時已經顯明要把救恩傳給外邦人。

 

關鍵字:

強調神的主權的字有「神使」、「安排」。「神使」海中起大風,又「安排」大魚、蓖麻、蟲子,和東風。

 

重要經文:

2:8–9 那信奉虛無之神的人,離棄憐愛他們的主; 但我必用感謝的聲音獻祭與你。我所許的願,我必償還。救恩出於耶和華。

 

3:10 於是神察看他們的行為,見他們離開惡道,他就後悔,不把所說的災禍降與他們了。

 

4:10–11  耶和華說:「這蓖麻不是你栽種的,也不是你培養的;一夜發生,一夜乾死,你尚且愛惜;何況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並有許多牲畜,我豈能不愛惜呢?」

 

本書大綱:

 

 I.        約拿在海上 (1:1–2:10)

 A.  約拿受差遣並他的回應 (1:13)

上帝差遣約拿到尼尼微城,把祂的說話傳給當地的人。從3:4 及4:2,我們知道尼尼微城是一個罪惡的城,上帝命約拿去警告他們,將來他們要受上帝的審判。一方面要定他們的罪,另一方面藉此給他們機會悔改。

 

尼尼微城是亞述的首府,充滿罪惡,雖然在約拿傳上帝的信息後不久,他們有悔改的心,可惜並不持久,後來更入侵北國以色列,引致北國滅亡。

 

上帝命約拿「起來(Arise)」,「往(go)」尼尼微城。這差遣是從上帝而出的,表明上帝有祂的心意去差遣祂的僕人。祂有主權去差任何一個僕人,但並不是每一個僕人都願意任由祂的差遣。約拿就是一個反面的教材,聽到上帝親自的差遣,他卻因為自己對尼尼微城的人的主觀感覺,而主動逃避上帝給他的責任。在耶羅波安二世時的尼尼微,或許對以色列人的威脅並不大,因為在列王紀耶羅波安二世在位時,並未提與亞述的戰爭,要直到以色列王米拿現的時候才提到亞述的入侵。

 

約拿知道上帝的心意,若尼尼微城的人真的悔改,上帝就會後悔而改變祂的心意,因為祂的愛,就不降所說的災去懲罰他們。約拿寧願違背上帝的心意,不願意給尼尼微城的人有機會悔改,選擇逃避上帝的差遣,他立時「起來」,往相反方向逃走。他到了約帕,就給了船價,要逃到他施去避開耶和華。

 

我們沒有權力去決定一個人是否可以得救,上帝既然預備救恩給萬民,我們又領受了這差事,就應該不偏待人,把福音傳給所有的人。當我們見到約拿逃備上帝時,我們都覺得約拿不對,覺得可笑,但我們豈不都是約拿?有多少次我們都只傳福音給我們認為值得接受福音的人,而特意避開一些我們覺得無藥可救的人呢?

 

 B.   約拿與船上的人 (1:416)

開船以後,「耶和華使海中起大風,海就狂風大作,甚至船幾乎破壞」。上帝是掌管天地萬物的神,風和浪都要聽祂的指揮。在這極度危險的時候,船上的水手都求他們自己的神。這些人拜的都是假神,沒有一個可以救他們脫離這困境。在沒有辦法之下,為了防止沉船,就把貨物拋到海裡,藉以減輕船的重量。

 

約拿在這個時候,為了逃避上帝,就躲避在船的隱密處,在艙底睡覺。船主來到艙底,見到約拿正在睡著,就叫醒他,叫他禱告,或許約拿的神有能力叫風浪停止,救他們脫險。後來他們掣籤,從而知道他們所經歷的風浪,是因為約拿的緣故。約拿就告訴他們事情的始末,並告訴他們「耶和華那創造滄海旱地之天上的神」。從約拿的言語,我們知道約拿其實是一個敬畏上帝的人;他逃避差遣,全是因為他不希望見到尼尼微城的人得到神的寬恕。當船上的人聽完約拿的話,就說「你做的是什麼事呢?」,意思是「你怎可以這樣做(逃避)呢?」

 

約拿知道解鈴還需繫鈴人,要平靜這風浪,唯有把他拋到海裡。但這些人並未因為約拿的說話而放棄他,並未因為自己的生死而要犧牲約拿。他們嘗試合力去把船攏岸,但他們並沒有能力與上帝對抗,他們「竭力盪槳」,「海浪越發向他們翻騰」。這時就是事情的轉捩點;人在最後關頭,再沒有辦法時,往往就是神的時間。人都喜歡靠自己,到了筋疲力盡時,才肯學習謙卑仰望神;他們開始向上帝禱告。之前他們向他們自己的神禱告,卻沒有效果;現在一同向耶和華神禱告。並跟從約拿的指示,把他拋到海裡,風浪就停止了,這些人見到風浪因此平靜了,更加印證了耶和華是大能的神。他們就「向耶和華獻祭,並且許願」。福音就這樣傳了給這群船上的人。

 

 C.   約拿與上帝 (2:110)

「耶和華安排一條大魚吞了約拿,他在魚腹中三日三夜。」萬事都非偶然,樣樣都有上帝的安排,皆因祂是神。約拿在魚腹三日三夜,也是上帝的安排。

 

在魚腹裡,約拿就向神禱告。這禱告是約拿對神極親切的說話,禱文中見到約拿與神有很親密的關係。他很明白神的心意,他知道他誠懇的禱告必蒙神的悅納。「我遭遇患難求告耶和華,你就應允我;從陰間的深處呼求,你就俯聽我的聲音。(2:2)」約拿似乎以為他觸怒了上帝,因此祂離開了他,不再保守他,以致他遭遇的這些苦難。「我從你眼前雖被驅逐」。雖然如此,約拿對上帝的信靠仍未減退,在他經歷險阻時,他仍思念上帝;而且深信只要上帝願意的話,必定能夠把他救出來。

 

果然上帝叫大魚把約拿吐在乾地上。大魚不但沒有把約拿幹掉,反而給與他一個安靜的地方去默想上帝。在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是否只顧如何解決問題,忘記了安靜地去尋求上帝的心意,由上帝帶領我們走出黑暗的處境呢?

 

 II.     約拿在尼尼微城 (3:1–4:11)

 A.  約拿再受差遣並他的回應 (3:13a)

耶和華再差遣約拿到尼尼微城去傳講祂的信息。這一次約拿聽命,立即動身。

 

尼尼微是「極大」的城。「極大」一詞,一些學者認為是強大的意思,或表示尼尼微城的重要性,而非指它的版圖。有學者考究當時的尼尼微城並不大,或許這裡所指的,是當時尼尼微的統治範圍,包括鄰近的大小城邑。「有三日的路程」,可能意思是需要三天的時間走完全城並附近的地方去傳神的信息,。

 

 B.   約拿與尼尼微城的人 (3:3b10)

約拿入了城,第一天,就在向當地的人宣講神的話。「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傾覆了!」就是上帝藉約拿而說的信息。尼尼微城的人很快就接受了信息。「便宣告禁食」,又「切切求告神」;並「回頭離開所行的惡道,丟棄手中的強暴。」有些學者認為,尼尼微城的人很快悔改,是基於之前的天災;城中的人都認為這是上天對他們的懲罰。約拿到來傳講上帝叫人悔改的話,就是最適合的時候了。很多時候,困局中就出現轉機,天災正好預備了人的心靈去接受神的話,成為心中的動力去改變他們。

 

當然,神的話是滿有大能的。祂的話,可以創造整個宇宙,何況平靜風浪,或叫人順服。但上帝是要人甘心順服,只要人願意接受,祂話語的能力就能釋放出來,能改變一切。

尼尼微城的王,下令人並牲畜都要披上麻布,切切的求告神;又離開之前所行的惡道,希望神因此顧念他們的悔改,回心轉意,不降所說禍給他們。

 

上帝是慈愛的神,降禍是最後的行動。祂總帶望人人都悔改,並賜福給他們。正如彼得後書3章9節說「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他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

 

 C.   約拿與上帝 (4:111)

約拿見上帝沒有照祂所預言的去懲罰城裡的人,就「大大不悅,且甚發怒」。就向上帝禱告,表明他當日逃避到他施去是有理的;因為他知道上帝是「有恩典、有憐憫的神,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早知道若尼尼微城的人悔改,神必定「後悔不降所說的災」。

 

約拿很清楚上帝的心意,但他不願意惡人得不到懲罰,約拿求死來表明他對這事的不滿。以世人的眼光來看,約拿的行動和心態都很合理。惡人應有惡報,上帝不應憐憫他們;滿以為上帝會因為他們的罪而降禍給他們,但當他們悔改,上帝還是愛惜他們,打消降禍的念頭。約拿在城外搭了一座棚,坐在棚的蔭下,要看看那城究竟如何。或許他不甘心,要看看整件事情的結果,以自己的死作為對神最後的投訴,希望神因此會降禍給他們。

 

約拿不認同上帝的做法,是因為他心中的愛是帶選擇性;基於自己的個人的標準,而選擇施以憐憫與否。上帝製造了一個特殊的環境,要約拿明白祂有絕對主權去施行祂的公義和憐憫,並要他知道尼尼微的人同樣是值得上帝去愛。

 

神「安排」一棵蓖麻,生長得高過約拿,去遮蓋他的頭;後又「安排」一條蟲子咬這蓖麻,以致枯槁。之後,神又「安排」炎熱的東風,並日頭曝曬約拿的頭。約拿見到這蓖麻無端被蟲子咬死,叫他受日頭曝曬,覺得不合理,就第二次說「我死了比活著還好」。

 

約拿仍不明白上帝的愛,當神再問「你發怒合乎理嗎?」約拿的怒氣仍然遮蓋著他的愛心,回答上帝說:「我發怒以至於死,都合乎理!」最後,上帝叫約拿明白既然他愛惜一棵不是他栽種的蓖麻,他就更應愛惜尼尼微的百姓,因為這些百姓都是上帝所造的。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可能是指小朋友而言,從而得知尼尼微城的人口;或者是指屬靈上十多萬昏愚的人。上帝在此要我們明白,人的生命比植物更寶貴,祂愛惜當中每一個生命。

 

主耶穌不是只為義人死,祂為世間所有的罪人,被釘在十字架上而死。祂的寶血洗淨整個人類的罪,是無私的愛,是完全的愛。因此,祂的救恩也是給所有的人,只要人願意相信,就可以得救。主耶穌說:「你們若單愛那愛你們的人,有什麼可酬謝的呢?就是罪人也愛那愛他們的人。你們若善待那善待你們的人,有什麼可酬謝的呢?就是罪人也是這樣行。」(路6:32–33)

 

 

參考:

http://www.bible.org/

Matthew Henry's Commentary on the Whole Bible (e-sword)

Albert Barnes' Notes on the Bible

John Gill's Exposition of the Entire Bible (e-sword)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 (e-sword)

聖經新釋 (道聲出被社)

Cornerstone Biblical Commentary – Minor Prophets (Richard D. Patterson & Andrew E. Hill), Tynda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