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會紛爭——舌頭與智慧(3: 1-3:18

 

經文提要﹕

作者在第2章詳細的討論中確定了行為在我們的信仰中的必須性﹐表示所有基督徒都應該聽道行道﹐這和因信稱義是兩件不同的事。在第3章﹐作者開始新的一段再次回到一些行道的討論﹐這次的目標是他所關注的行為之一﹕舌頭的運用。比起1: 26﹐作者在這裡更詳細地分析了舌頭的破壞力和難以控制的特性﹐勸那些以舌頭服事神的人﹐要更加謙卑謹慎。

 

本文分開3: 1-123: 13-18兩個段落。兩段的開始都似乎是針對同一批人﹐他們因著不良的動機要成為教師﹐認為自己有智慧﹐可以教導眾人﹐結果帶來的卻是教會中的嫉妒、紛爭、以至擾亂和壞事(v.16)。像2: 14-26所討論的有真、假兩種信心﹐3: 13-18也提到兩種智慧﹐所帶來的結果極不相同。

 

A.                論舌頭(3: 1-12

 

v.1

師傅﹐或稱教師﹐在早期教會擔任很重要的角色﹐經常與使徒、先知等並列(林前12: 28﹐羅12: 7)。他們主要負責把基督的真理和基督教教義教導其他信徒(參提後2: 2)。由於當時社會學識水平不高﹐教師通常有很高的地位﹐也很受人尊重。

 

不要多人作師傅﹕不是多少人作教師的問題﹐而是極可能當時有許多人帶著不純的動機要參與教導的工作﹐以教師自居﹐以致產生教會紛爭的問題。

更重的審判﹕作者提出了讓那些人三思的理由。「更重的審判」指這個職份會有更嚴格的要求﹐並且若沒有盡責的話﹐將要面臨更重的懲罰。這並非恐嚇那些蒙聖靈給予教導恩賜的信徒﹐而是那些輕率或帶有自私動機參與教導事奉的人。耶穌基督也提到過類似的言論﹕「多給誰就向誰多取。」(路12: 48

 

v.2

我們﹕雅各把自己也放在「有過失」的隊列之中﹐除了因為他有一個謙卑的態度外﹐也正反映出一個真理﹕事實上所有人都有過失。這襯托出v.1那「更重的審判」的可怕。

許多事上有過失﹕在許多不同的地方失足(stumble)﹐指失敗、犯罪。雅各最初提出人會在各方面犯錯這個普遍的真理﹐但卻馬上想到了舌頭方面﹐顯然這是他關注的問題﹐亦有可能是因為作教導的人會無可避免地使用到舌頭。

﹕作者可能想表示沒有人可以在說話上完全沒有過失(當然耶穌除外)

完全人﹕屬靈生命的完全、完美﹔對舌頭的控制會反映其屬靈生命﹐這似乎也是作者和讀者都應該追求的目標。

勒住自己的全身﹕這是作者以下幾節經文想要證明的論點﹕舌頭雖小﹐但若能成功控制的話﹐那人也能控制整個身體。

 

v.3-5a

作者接著用了騎馬和駕船兩個例子﹐說明利用一個小部份可以去控制一些龐然大物。和上下文對比﹐顯然是要讓人清楚舌頭的能力﹐不要小看它只是身體的一小部份。例子中似乎馬不順服﹐船又被大風催逼﹐但只要控制了小嚼環或舵﹐這些東西還是可以被控制。這些例子在當時希臘的文化背景是很常用的比喻﹐讀者可以輕易明白。

 

說大話﹕這個字在當時的著作中常用來表示自誇﹐誇大(參新譯本)。但也有中性的意思﹐指「大聲宣稱」﹐說話有大影響力的意思。後者似乎和前面兩個例子比較吻合﹐因為這些例子都比較正面﹐和v.5b-6不同。作者在後面3: 14提到自誇時﹐用的是另一個字﹐也是聖經比較常用來描寫人自誇的字﹐和這裡「說大話」這個字不同。

 

v.5b-6

上文列舉的都是比較正面的例子﹐控制舌頭﹐就可控制全身。v.5b卻巧妙地把以上舌頭的特性引進到下文另一層面的討論。接下來的例子作者把注意力集中在舌頭壞的一方面﹕不受控制的舌頭﹐破壞力極強﹐就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麻煩的是﹐舌頭很難被制服( v.7 )

 

最小…最大…﹕這裡「大」和「小」都是同一個希臘字(helikos)﹐字的本身是「何等…」的意思﹐指一種極端的情況﹐可解作極大也可解作極小。作者在這裡在玩弄文字游戲。v.4-5a出現多次的「大」和「小」﹐卻都用不同的字。這兒描寫大小卻用同一個字。

罪惡的世界﹕罪惡指作惡或不義(路16: 9﹐羅1: 29)。世界(kosmos)這個字有許多解釋﹐而雅各書中1: 274: 4等均譯「世俗」﹐這裡可能也有類似的意思﹐即代表整個與神敵對的體系。這裡似乎是指舌頭自己已包含了這個墮落的世界中的各種罪惡。

污穢全身﹕污穢和1: 27的「沾染」是同一字根﹐指舌頭可以令全身接觸罪惡(參太15: 11, 18-20)。解經家對這裡想表達污穢說話的這個人還是包括污穢其他人有分歧﹐但最低限度不控制舌頭的人本身已經與「沾染世俗」同等。而我們亦很清楚不合宜的話語可以對別人有極大的傷害﹐以及令人犯罪(參v.8)。

生命的輪子﹕這個詞的原意比較含糊﹐但有證據顯示這在雅各時期已經通俗化﹐乃是形容人一生的過程。也有譯本譯為「Course of nature」﹐似乎暗示這種破壞超過說話的人自己本身。

地獄(gehenna﹕代表撒旦權勢的地方。

 

v.7

原文有「因為」開頭。作者似乎想用「舌頭沒法制服」這件事來證明v.6「舌頭的破壞力從地獄來」的論點。

走獸,飛禽,昆蟲,水族﹕分類和創1: 26類似。參創9: 2-3關於人制服所有動物的應許。

 

v.8

不止息的邪惡﹕「不止息」在1: 8用來形容心懷二意的人沒有「定見」﹐在這裡形容邪惡不穩定、不斷出現、很難控制的特性。

害死人的毒氣﹕置人於死的劇毒﹐表示舌頭的罪惡會傷害他人及令人犯罪(參詩140: 3﹐箴10: 811: 9)。

 

v.9

v.9-12﹐雅各再次指出舌頭可怕的兩面性﹐說明舌頭是如何危險。我們亦再次看到雅各對於信徒跟從神的「心懷二意」提出抗議。從第一章禱告的疑惑﹐之後的聽道而不行道﹐再到有信心卻沒有行為﹐都是類似的問題。人的言語正反映出我們內在的屬靈境況(太15: 36-3712: 11, 18-19)﹐真正全心信靠神的人不會忽然一面頌讚神﹐一面咒詛按祂形像所造的人。

 

頌讚…咒詛﹕幾乎是兩個完全相反的行動。頌讚神是猶太人的一個習慣﹐他們崇拜的禱文有極多類似的詞彙。但另一方面他們卻咒詛有著神形像的人。猶太人背景的咒詛有著希望被咒詛者永遠被神割除﹐經歷永恆懲罰的意思。耶穌和保羅都禁止信徒去咒詛別人(參路6: 28﹐羅12: 14)。

照著神形像被造的人﹕出自創1: 26。羞辱人就如羞辱神一樣。

 

v.10

兩種相反的行為出自同一個口﹐似乎令人費解﹐卻反映出人的「心懷二意」。這除了描寫出當時教師之間的爭執﹐也真是會在現實中出現的。有些人可能只在教會中當基督徒﹐回到家中或辦公室卻是判若兩人。雅各認為這是不正當的﹐不合神心意的行為。

 

v.11-12

作者用了3個例子說明v9-10所形容的「一口兩舌」不對。這些例子在當時都是眾讀者很熟悉的例子﹐和周圍的地理環境相合。結論仍然是第2章中對「信心與行為」的討論﹕內心對神完全的信靠必然表現在他的行為(言語)上﹐相反內心的惡念亦然。「一口兩舌」其實是內心的問題﹐需要信徒去面對。

 

B.                真智慧(3: 13-18

 

經過對舌頭的一番討論﹐作者開始了一個新的段落﹐去討論關於智慧的問題。3:13節的反問令人回想到3: 1雅各正要針對那些自以為有足夠能力去作教師的人﹐似乎「有智慧有見識」也是他們對自己的辯稱。當然﹐這一段不單能用在那些基於不良動機想作教師的人身上﹐也能應用在所有的信徒身上。另外﹐這兒的討論亦下接到第4章﹐顯然教會中的嫉妒紛爭是雅各想要對付的問題之一。

 

v.13

有智慧有見識﹕有見識形容一些有學問、精通運用某些學識的人。而智慧就是把所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出來的能力(參1: 5)。許多時候這兩個字都連在一起﹐彼此通用。這裡的提問有少許的諷刺意味﹐重點是要提出作者對真智慧的見解﹐並對那些自以為有智慧的人作出提醒。

智慧的溫柔上﹕雅各基本上已經認定真正的智慧必然包含溫柔的態度。和1: 21節一樣﹐溫柔的意思是謙卑﹐顯然和v.14-16以及第4章那些人的態度大有分別。基督徒若對真理有健全的認識﹐應知道我們的智慧是神所賜﹐我們在神面前算不得甚麼﹐因此不會自誇。

善行﹕和信心相似﹐作者認為真正的智慧也會帶來行為﹐從生活方式中顯現出來﹐不單只是頭腦上的知識。

 

v.14

v.14-16雅各所形容的是一種假的智慧﹐或「屬地的」智慧。這種智慧帶來的只是擾亂和各種壞事。對比起v.17-18所提到真智慧所產生的「義果」﹐兩種智慧很容易被分別出來。

 

苦毒的嫉妒﹕嫉妒可譯作熱心﹐本身不是壞事﹐但用「苦毒」形容的熱心顯然是出於惡毒或自私的目的﹐這自然不是神的心意(參羅13: 13﹐林後12: 20﹐加5: 20)。

紛爭﹕原文是「自私的野心」。這是用來形容一些有野心的政治家為了自私的理由參政、分黨、追求自己利益的心態。

說謊話抵擋真道﹕若一個人帶著以上的心態還自誇自己有智慧﹐他就是把「智慧必然帶有溫柔」的真理當為說謊的。這是欺騙別人﹐甚至是自欺。

 

v.15

不是從上頭來的﹕作者曾在1: 17用過這個字﹐去表明這種真智慧的來源﹕智慧都是從神而來(箴2: 6)。相比之下﹐v.14這種智慧卻不是從神而來。作者提出了3個來源﹕

·         屬地的﹕可有中性的解釋﹐但更多是帶有負面的意思﹐指暫時、軟弱、不完全的意思(參腓3: 19)﹐就和「屬世界的」意思相若。

·         屬情慾的﹕原文是「非屬靈的」﹐指體貼肉體(參加5: 19-20

·         屬鬼魔的﹕從撒旦的勢力而來

 

v.16

這種智慧帶來的結果﹕a) 擾亂﹕指不穩定、騷動、混亂不安。這和「心懷二意」這個字出於同一字根。 b)各樣的壞事﹕各種罪惡(約3: 205: 29)。

 

v.17

那麼﹐「從上頭來的智慧」又會帶來甚麼結果﹖作者一共用了七個形容詞句來表達這種結果。要注意的是這些都是形容智慧透過行動產生的影響(其實v.16亦同)﹐並不是在以哲學的口吻討論智慧的本質。對雅各來說﹐無論是真信心或是真智慧﹐都可從行為中辨別出來。這一段和聖靈所結的果子有類同之處(參加5: 22)。

 

清潔﹕純潔﹔指道德上無可指責﹐沒有罪惡。    和平﹕喜愛和平﹐或是使人和睦

溫良﹕溫和﹐不嚴苛待人﹐能為人設想。

柔順﹕原文是「理性」﹐表示願意和人討論﹐遷就人。這當然不代表真理上可以妥協。

滿有憐憫、多結善果﹕愛人如己(參1: 272: 8-13

沒有偏見﹕不按外貌待人(參2: 1-4)。              沒用假冒﹕真實的﹐不是作假或偽裝。

 

v.18

義果﹕公義的果實﹐合神心意的果子。這一句略有一點含糊﹐有人認為義果是因使人和平而產生的果效﹐也有人把義果作為對使人和平者的獎賞(例如平安)。但毫無疑問﹐使人和平是信徒需要做的事。

 

 

思考應用﹕

·        我們的說話原來可反映出我們的屬靈境況﹐在話語上完全應該是我們要追求的屬靈表現之一。雖然人不能完全控制舌頭﹐但神卻可以。當我們發現自己「說錯話」時﹐應好好反省自己不足的地方﹐到神面前認罪悔改﹐尋求神的智慧。這是不論崇拜還是閑談﹐教會內還是外﹐都需要注意的。

·        真智慧一定隨同著謙卑溫柔的態度﹐所結的果子和假智慧的果子明顯不同﹐真智慧應在不違背真理底下使人和睦、和平。智慧人需要在溫柔中顯出善行﹐而不是誇口。若是發現自己有自私、驕傲等不良動機﹐更要快到主面前悔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