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雅各書簡介

 

A.              背景

大部份的聖經學者都認為雅各書是較早寫成的一封書信﹐從書信的內容看來﹐當時的基督徒正面對以下的多種困難﹕

·         猶太籍的基督徒受迫害﹕整本書無論是收信人(1: 1)﹐對律法的看重(1: 252: 12)﹐提到「會堂」(2: 2)等等都帶有帶有濃重的猶太色彩。而忍耐和試煉明顯是主題之一(1: 2-155: 7-12)﹐顯然讀者有面對苦難的問題。

·         貧富懸殊的社會﹕基督徒之間出現重富輕貧的問題(2: 1-3)﹐許多人因錢財而驕傲(5: 1)。從當時的歷史看來﹐四散的基督徒流落在不同的地方﹐他們基本上是比較貧窮的。

·         教師之間的紛爭﹕有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有智慧和知識﹐可以教導別人﹐卻帶來教會內許多嫉妒紛爭(3: 1-18)。

 

這些描寫似乎和歷史形容的初期教會吻合﹐特別是猶太基督徒開始受迫害之後(徒8:1﹐他們四散各地﹐面對不同的困難處境﹐不難想像雅各作為教會領袖寫信教導和鼓勵他們。

 

由於雅各書的對象並非特定的教會﹐而是一大群有猶太背景的信徒﹐故此這封書信和其他例如彼得前後書等均被稱為「普遍書信」(General Epistles)﹐或「大公教會書信」(Catholic Epistles)。雖然寫作日期較早﹐但因為對象是猶太人﹐而猶太人在叛亂被羅馬人討伐後(AD70)﹐猶太教會慢慢衰落﹐以致傳閱並不如其他書信廣泛。東方教會很早就接納了雅各書為正典﹐而西方教會則在第二、三世紀才開始有人引用當中的經文﹐到第四世紀才正式接納其正典地位。

 

在十六世紀宗教改革的時候﹐由於「因信稱義」的這個教義成為了重心﹐而雅各書則十分重視行為以及極少提及關於基督和救恩﹐一部份人(包括馬丁路德在內)開始質疑雅各書的作者以及其權威性和重要性。不過﹐不少當時的神學家﹐包括這些宗教改革家仍然承認雅各為作者﹐並且在仔細研究下﹐認為雅各書中的教導並沒有和「因信稱義」相違背﹐反而有彼此從不同的角度出發﹐互補不足的味道。

 

B.               作者

根據1: 1,本書作者為「神和主耶穌基督僕人的雅各」。

新約中只出現過4個雅各﹕

·         主耶穌的兄弟雅各﹐教會領袖(太13: 55﹐加1: 19﹐徒15: 13

·         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十二使徒之一(可3: 17

·         亞勒腓的兒子雅各﹐十二使徒之一(可3: 18

·         猶大的父親雅各(猶大也稱為達太﹐乃十二使徒之一)(約14: 22﹐路6: 16

 

根據傳統教會的看法﹐雅各書的作者乃是主耶穌的兄弟雅各﹐所持理由如下﹕

·         書函的廣泛性和權威性顯示作者應是當時教會中人所共知的人物﹐不大可能是聖經中完全沒有提及的人。而以上四人當中似乎只有主耶穌的兄弟雅各和西庇太的兒子雅各才有如此聲望。不過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在主後44年已經殉道(徒12: 2)﹐而雅各書不像是如此早完成﹐故主耶穌的兄弟雅各為作者的可能性最大。

·         雅各書的用語與使徒行傳十五章中雅各的演說和公函有相類之處﹔信中所敘之事,與歷史記載有關主耶穌之兄弟雅各的生平及性格,也正好吻合。一些初期教會時代流傳下來的文獻也見證這位雅各是此書作者。

 

C.               寫作年代、地點和收信人

事實上﹐聖經學者對於雅各書的作者和寫作年代都有不同的說法﹐傳統的看法認為本書是在主後40-60年之間完成(耶穌的兄弟雅各在主後62年左右殉道)。更有大部份人認為是在主後49年之前完成﹐理由大致如下﹕

·         信中並沒有提及任何關於外邦信徒守律法的問題﹐就是徒15所辯論的問題。這件事在耶路撒冷所舉辦的大會應該發生在主後49年左右。若是這封信在會議後才完成的話﹐似乎不應完全沒有提及關於這件事或是其他外邦人的問題。

·         由雅各提到關於信心與行為的問題﹐顯示當時「因信稱義」的教導被誤解﹐極可能是保羅傳道初期所發生的事﹐那時訊息傳遞較落後﹐在這方面的神學教導上可能還未完全傳開和穩固下來。

·         主後45-48年曾經發生多樣經濟上的恐慌﹐飢荒等問題﹐與雅各書所描寫的情形吻合。

如果年份推測正確的話﹐雅各書可說是新約中較早完成的書卷之一。

 

假如以上關於作者和寫作年份的推論是正確的話﹐寫作的地點就極可能是耶路撒冷﹐因為雅各在那段時間一直留守在耶路撒冷(保羅的書信中多次提到他到耶路撒冷向雅各作報告)。最低限度這應該是在巴勒斯坦一帶寫成﹐文中例如5: 7的「秋雨春雨」,3: 11的「一個眼能發出甜苦兩樣水」的泉源,3: 12的無花果樹、橄欖和葡萄樹等等都是巴勒斯坦一帶的自然環境。

 

1: 1很直接指出收信人是「散住十二個支派之人。」十二支派基本上是指猶太人﹐雖然當時可能因亡國的緣故﹐已經不能劃分清楚每一個人所屬的支派。此外﹐作者似乎已經假設讀者了解律法﹐他提及各種律法﹐對遵守律法似乎理所當然﹐用字如「淫亂」等是按照舊約對以色列人和神的關係的一種比喻。因此這些讀者應該都有著猶太的背景。

 

另外﹐書信的對象亦很明顯的是基督徒(2: 1)。事實上﹐在新約「十二支派」有更廣泛的意思﹐可指整個基督的教會。明顯地﹐書信中的教訓有許多和耶穌基督的教訓和保羅的教導互相吻合(見下文)。因此不能說這封信只針對猶太人﹐而是針對所有的基督徒。當然﹐以當時的背景來看﹐福音是先傳給猶太人﹐稍後才傳給外邦人﹐因此教會初期極可能絕大部份的基督徒都是猶太人﹐而當時他們因逼迫的緣故四散到其他地方。這樣說來﹐雅各用「十二支派」來包括所有的基督徒也不算十分奇怪。對現代的我們來說﹐這些教訓當然也能應用在我們身上。

 

 

D.               經文結構與大綱

歷來﹐許多研究雅各書的學者都對雅各書有如下的評論﹕

·         整封信是由許多獨立的主題構成﹐這些主題彼此之間幾乎沒有甚麼連貫性﹐以致上下文結構比較鬆散﹐似乎整封信沒有一個連貫的思路。

·         和許多其他新約的書信不同﹐整卷書差不多完全沒有提及基督(只有2次﹐1: 12: 1)﹐也似乎沒有任何關於救恩、聖靈、教會等常見的神學討論﹐反而像一些單純律法上的訓誡。

·         雅各書2: 14-26是引起極多爭論的一段經文﹐許多人都認為這和保羅的教導有不協調之處﹐甚至正面衝突。

 

首先﹐第一點有一定的真實性。雅各書的經文分段算是頗為清晰﹐但所有段落是否能歸納為一個大主題卻有疑問。事實上﹐幾乎每一套雅各書的註釋都有不同的歸納方法﹐有些甚至勉強把各個主題串連在一起﹐從而得出不甚正確的結論﹐這是沒有必要的。本書帶有濃重的猶太色彩﹐而且更像一位牧者對羊群的叮囑和勸勉﹐當中的討論十分實用﹐也自然包含了當時四散的信徒所面對的各種問題。假若仔細留心的話﹐也不難發現雅各關心的幾個主題﹕

·         信心、行為與信徒生活﹕除了2: 14-26﹐很多地方都指出信徒應有的行為﹐這些與耶穌的登山寶訓中所論及的教訓有極多相似之處(例如雅1: 2 vs 5: 12﹐雅4: 14 vs 6: 34﹐雅5: 2 vs 6: 19

·         試煉與忍耐﹕第一章和第五章前後呼應﹐都有著類似的主題

·         智慧﹕從神來的智慧(1: 53: 13-18)以及其帶來的屬靈表現

·         末世與審判﹕必須儆醒﹐主是審判的主﹐祂也快要再來(2: 12-133: 15: 8-9

 

關於評論的第二點﹐可以想像當時散住四方的猶太基督徒應該對基本信仰有所認識﹐因此作者只在信中針對他們在當時所面對的問題而沒有提及許多基礎信仰﹐這並不稀奇。畢竟他對「因信稱義」的誤解作出辯解﹐表明他同樣關心他們信仰的純正。另外也有關於神的屬性(1: 5, 13, 17 4: 12)和末世觀的教導。有實用性的教導和信仰或神學上的教導是同樣重要的﹐不過雅各沒有必要在此一一討論。

 

至於2: 14-26可參看之後課程的筆記討論。保羅和雅各兩人的出發點及目的均不一樣﹐單就「行為」一字用法和內在意義就已經不同﹐不能說明兩人的理論有衝突。事實上﹐兩人的許多論調都有極多的相似之處(參考雅2: 8-11 vs 13: 8-10 或 加3: 10-12﹔雅3: 1-12 vs 4: 29﹔雅4: 11-12 vs 2: 1-2﹐林前4: 3-5 等等)。

 

經文分段

(一)稱呼與問候(1: 1

(二)忍受試探(1:2-18

            A. 面對試煉(1: 2-4

            B. 求智慧(1: 5-8

            C. 真生命(1: 9-12

            D. 試探的來源(1: 13-18

(三)真信仰與行為(1: 19-2: 26

            A. 小心言語和怒氣(1: 19-20

            B. 聽道行道(1: 21-27

            C. 實例﹕公平待人(2: 1-7

            D. 守律法(28-13

            E. 信心與行為之關連(2: 14-26

(四)教會紛爭(3: 1-4: 12

            A. 論舌頭(3: 1-12

            B. 真智慧(3: 13-18

            C. 紛爭之源與解決之法(4: 1-10

            D. 禁戒批評(4: 11-12

(五)基督徒的世界觀(4: 13-5: 12

            A. 禁戒驕傲(4: 13-17

            B. 財富的運用(5: 1-6

            C. 耐心等候(5: 7-11

            D. 禁戒起誓(5: 12

(六)末了的勸勉

            A. 禱告與醫治(5: 13-18

            B. 使人回轉(5: 19-20

 

E.               思考應用

·         一卷書的背景和寫作目的許多時會影響經文的解釋﹐明白寫書時的歷史情形和作者想要針對的問題將會大大幫助我們了解經文﹐因此能夠在查考經文前先參考背景是一件好事﹐但也不需要太過鑽牛角尖。

·         因信稱義是正確﹐但沒有行為的信心明顯有問題。耶穌基督親自提出登山寶訓中的許多行為要祂的門徒遵守﹐雅各書也在這方面十分著重。我們不應聽了就忘(雅1: 24, 25)﹐而是要實在行出來﹐這需要我們每天思想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