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世記是猶太人稱為五經(Pentateuch)的「律法書」(Torah)開首的第一卷。中文書名清楚說明是神創造世界的故事。英文書名(Genesis)代表「起源」或「來源」的意思﹐來自第五世紀拉丁文武加大譯本。這個字的來源是希臘文七十士譯本(geneseos)。希伯來文的書名(bereshith)是創世記1:1中的第一個字(「起初」)。
這本書描述起源﹐包括宇宙和地球創造的起源、人類的起源、文化和制度的起源、罪惡和救贖的起源﹐也集中描述一個被神揀選的家庭﹐如何成為為世界帶來祝福的媒介。這本書的重要性在於它是神全盤啟示的基礎。若不相信創世記﹐則整體信仰都有疑點。
直到18世紀為止﹐幾乎沒有人會質疑創世記的一致性。對於歷代猶太教的拉比和學者﹐及基督教學術界和教會的學者來說﹐創世記是一本摩西著作而有一致性的作品﹐寫於主前15世紀(約主前1450–1410年)。寫作時間可能是以色列人出埃及的前後(出埃及約為主前1446年)。這種看法現在被形容為「傳統觀點」。
從18世紀中葉開始﹐學術界漸漸接受了新的「批判性觀點」﹐主張創世記(a)不是一致性的作品而有多個作者﹐(b)不是摩西所著作﹐而是被擄之後(約主前500年)才完成的書。自19世紀末開始﹐這自由派的觀點幾乎壟斷了整個學術界。不過﹐在最近50年﹐學術研究發現了很多新的証據﹐都和批判性觀點相違背﹐反而都支持傳統觀點。
無論學術界有何爭論﹐重要的是聖經一致支持摩西是創世記的作者﹐甚至包括耶穌自己。當然﹐以摩西為作者並不排除摩西會利用更早期的文獻作為他寫作創世記時的參考﹐但摩西寫作時在神的引導下﹐他不會從這些文獻中採納錯誤的資料。
關於摩西是否是創世記作者的問題﹐在17世紀首次被人質疑﹐有學者攻擊創世記的「內在不協調性」﹐一些人批評說摩西不是創世記的作者﹐只不過是一個「編者」﹐從古代不同的文獻中抄錄成書。原因在於神不同的名字出現在創世記不同的地方﹐有時是「耶和華」(Yahweh)﹐有時則是「伊羅謙」(Elohim﹐中文翻譯為「神」或「上帝」)。
有不少人對這個假設作研究(大部份是德國人)﹐最後威爾浩生(Wellhausen)在1878年把有關資料作有系統的發表﹐命名為底本假設(亦稱為JEDP假設)。
這個假設認為摩西五經背後有四個主要的文獻來源﹕[a] 耶典(J﹐稱神為「耶和華」﹐即Yahweh﹐德文是J字起頭)﹐寫於約主前950年﹔[b] 伊典(E﹐稱神為「伊羅謙」﹐即Elohim)﹐寫於約主前850年﹔[c] 申典(D﹐Deuteronomy)寫於主前620年﹐出現在申命記﹔[d] 祭典(P﹐祭師的著作﹐英文Priestly的頭一字母)寫於巴比倫流亡之後﹐約主前550–450年。
透過用字和寫作風格的分析﹐底本假設把整卷創世記分割開為大約170個小段落。例如創世記21:1–7就分為
1a (耶), 1b (祭), 2a (耶), 2b–5 (祭), 6–7 (伊)。根據這個假設﹐創世記這卷書只有在第一批猶太人從巴比倫回歸之後(主前538年)才能夠完成﹐甚至可能遲至主前400年才完成。
由於他們相信五經是寫於事件發生的一段極長的時間之後(例如創世記結束時﹐約瑟離世大約發生在主前1805年﹐也就是說﹐創世記成書在超過1300年之後)﹐他們便以此評斷創世記中所記載的資料不可能仍然可靠。故此底本假設實際上對聖經的真確性帶來直接的抨擊。
底本假設的出現刺激了很多研究﹐近代猶太學者和福音派基督徒學者作出的研究﹐發掘出具體的語言學和考古學的証據﹐支持摩西是作者。 例如萊地和瑣爾(Radday & Shore)曾用電腦對創世記每一個字作出全面語言學的分析﹐得出的結論是整本書應是一個整體﹐由一位作者所寫。葛秦(Kitchen)和夏理遜(Harrison)也以考古學方法﹐收集得証據支持摩西是創世記的作者﹐寫作時期大約是出埃及的年代。這些研究完滿地回應了對創世記兩種主要的攻擊:就是一致性和作者的問題﹐所以傳統觀點漸漸取得很多學者認同。在今天﹐支持摩西為作者的傳統觀點為更多人接受﹐而在正統教會中一直是權威性理論。
有些人恐怕創世記不能抵抗考古學和科學的挑戰﹐所以想方法逃避挑戰﹐便接受創世記內的故事不是歷史性的﹐只是神話。他們認為創世記的價值在神學上和教導上﹐而不在歷史上。
「神話」這一個詞語在新約裏全部都帶有負面的意義:[a] 保羅勸提摩太不要理會「神話」(和合本翻譯為「荒渺無憑的話語」)(提前1:4)。[b] 保羅預言將來的人被「神話」(「荒渺的言語」)吸引﹐多過真道(提後4:4)。[c] 保羅教導提多責備那些被猶太人的「神話」(「荒渺的言語」)吸引的人﹐因為他們離棄真道(多1:14)。[d] 彼得宣告他的信息基於真確的事﹐他「親眼見過祂的威榮」﹐而不是「乖巧捏造的神話」(「虛言」)(彼後1:16)。
由此可見﹐是神話就不是真的﹐真的就不是神話。神話是虛構和捏造的故事﹐神話不單是形象化地表達真理﹐它簡直就是虛假地表達真理。既然創世記建立我們信仰的基礎﹐將這本書當為「神話」就是蠶蝕我們的信仰根基。更重要的﹐創世記作者記錄他相信曾經發生的事實﹐從來沒有暗示他所寫的是神話﹐所以基督徒絕不可相信創世記是神話。
下面將利用各門學科研究的成果﹐嘗試解答很多人對與創世記有關的疑難﹐包括:
·
地球的歷史有多長?天文學的發現和聖經有衝突嗎?
·
人類是否從低等動物進化而來?進化論可信嗎?
·
為何神要創造一棵樹來試探亞當和夏娃?
·
罪惡從哪裏來?魔鬼從哪裏來?
·
最初的人類和他們的近親結婚生子嗎?
·
最初的人類為何比現在的人類壽命長那麼多?
·
有沒有証據支持洪水蓋過整個地球?
·
巴別塔的故事和語言學的研究吻合嗎?
·
不同的民族從哪裏來?如果人有同一的祖先﹐為何人類有那麼多不同的民族?
·
既然聖經是神的話語﹐那麼現代所有學科的研究都不會有証據絕對証明它有錯誤﹐所以基督徒的學者不應懼怕以他的學識比對聖經的記錄。
·
大部份科學家相信宇宙起源於137億年前﹐而地球(和太陽系)則在45億年前形成。究竟宇宙和地球的真正年齡是甚麼呢﹖
1. 基督徒怎樣解決聖經和科學之間看似矛盾的地方﹖
· 對於這個問題﹐共有四派不同的思想﹕[1] 不需要取得協調﹔[2] 接受科學的解釋﹔[3] 接受聖經的資料﹔[4] 協調兩方面﹕當所有事實都正確地明白之後﹐科學和聖經並沒有真正矛盾的地方。這課程支持的是第4個立場。
2. 「太古巨爆」(Big Bang)理論能夠解釋宇宙的起源嗎﹖
·
「太古巨爆」論指出宇宙的起源是一次極大的爆炸﹐爆炸從一顆有無限密度的原始粒子開始。照目前獲得的証據顯示﹐宇宙是經過一次大爆炸而成形的倫理有極高的可能性。
·
証據﹕[a] 哈勃(Hubble)在1931年觀察到宇宙正在擴展。他發現所有不同方向而極遙遠的星體的光譜中有紅移的現象。[b]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線在1965年被兩個天文學家(Penzias和Wilson)發現﹐這些是在大爆炸後所殘餘下來的輻射線。[c] 兩個著名的科學家(Penrose和Hawking)在1970年利用從愛恩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延伸出來的理論﹐証明時間和空間的起源是從擁有無限密度的一點開始。
3. 「太古巨爆」理論和聖經有衝突嗎﹖
·
聖經並沒有形容宇宙透過甚麼方法形成的。大爆炸理論支持宇宙有一明確的起點﹐這和宇宙自太古就存在的觀念相反。在1992年觀察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線顯示這些輻射線無論向任何方向的溫度差別都在攝氏0.00003度之內。這現象被形容為「不下於神的手筆」﹐因為它顯示爆炸的精確程度令人驚訝。故此﹐「太古巨爆」理論其實加強証實神的存在。
4. 有甚麼証據証明地球已經有數十億年的歷史﹖
[1] 地質學﹕[a] 地質斷層中的沉積岩和化石﹐[b] 緩慢的山嶺形成過程﹐[c] 六千萬年前的大陸漂移﹐[d] 在地球過去的歷史中發現冰河時期。
[2] 物理﹕利用放射線探測年代的方法﹐推測地球的年齡約為20至60億年。但是如果用其他探測年代的方法的話﹐得出的結果卻是不同。(結論並不一致)
[3] 天文學﹕宇宙正在向所有方向擴展﹐天文學家能觀察到約在130億光年以前的星河系。
5. 在創世記第一章﹐一日的長度是否等於我們現在的24小時﹖
[1] 地質學的「時期」﹕希伯來文的「日」字(希yom)有不同的意思﹐可解作某個「時候」(創29:7指有陽光的時候)、24小時(創7:4)、一年(創41:1)、或一段不能確定的時期(創35:3; 詩50:15; 亞4:10)。但是這看法不能解釋「有晚上﹐有早晨」的語句。
[2] 24小時﹕大部份的希伯來學者相信「日」是指24小時。「有晚上﹐有早晨」直接的意思是24小時。但是在創世記第二章所形容的第六日有太多事發生﹐很難在24小時內完成。
[3] 一日指神啟示的24小時﹕神用了24小時向作者啟示祂在第一日的創造﹐接着用另外的24小時向作者啟示第二日的創造﹐餘此類推。
[4] 文學結構﹕用這個「日」字只是一種寫作手法。
6. 宇宙是何時被創造的﹖
·
現代主要有3個創造的論點﹐每一個論點都得到一批神學家和基督徒科學家的支持。
有年齡之創造論 |
間隔論/時溝論 |
時代日論 |
一日指二十四小時﹐創造應該是六千至一萬年前發生;洪水是一主要因素。(洪水地質學-用洪水去解釋地質事實) |
一日指二十四小時﹐原初世界因撒但犯罪而敗壞;創1:1及1:2中包含很大的間隔;創1:2—2:4所描述的是重造的地球。 |
日子等同紀元﹐代表很長的時段﹐創造是在億萬年前發生;創1:1論宇宙的創造時包括太陽和月亮;1:2是從地球的角度來看創造。 |
|
支持論據 |
|
·
亞當被造之時已是一青年人 ·
有証據顯示人類曾與恐龍共存(近年發現証據似乎不可靠) ·
年代鑑定方法不準確(不相信年代鑑定方法) ·
地質學証據顯示過往曾發生突然之改變(非均變論)﹐故此地質變動能在很短時間內發生 ·
安息日(創20:9-11)模仿創造的第七日 ·
重覆提及有晚上﹐有早晨 |
·
創1:2及2:7「是」(希haya)字應譯作「變成」 ·
賽45:18「荒涼」這個字與創1:2的「空虛混沌」為同一個字(希tohu, bohu);賽34:11及耶4:23的用字包括「混亂」﹐「荒廢」﹐「無定形」﹐「混沌」等皆與審判有關;可能是因原初世界之敗壞所致 ·
「創造」(希bara)這個字只被用在創1:21及1:27創造動物和人類﹐其餘地方﹐這字乃是指製造(希asa, 翻新的意思) ·
創1:28「遍滿」等同再填滿的意思 |
·
表面看法(拉prima facie):創1:1—2:4 只描述年代先後次序 ·
詩90:4﹐彼前3:8主看一日如千年﹐這是神的時間準則 ·
希伯來文「一日」(希yom)能意味一段長時間 ·
「晚上」(黃昏不是深夜)和「早晨」能意味:這紀元漸漸併入下一個紀元 ·
現在可能仍然是第七日(詩95:11)﹐神的安息日仍未來到) ·
可容納神導進化論 |
|
反對論據 |
|
·
不能解釋化石(由於洪水?神安排誤導証據?) ·
無証據顯示環球性洪水 ·
否認所有年代鑑定方法 ·
太陽被造之先﹐沒有一日二十四小時的日子 |
·
在首次創造裏是否有人類(在亞當以前的化石均不是人類)?若沒有﹐為甚麼人類不是首次創造的一部份? ·
過分強調「製造」這個字 |
·
創造是否需要那麼長的時間?人類是否被分開創造? ·
亞當又如何呢?他是否在第六日活了很長的時間? ·
植物是在第三日被創造﹐太陽卻在第四日。如果第三日很長﹐所有植物都會死掉。 |
· 關於地球年齡的問題﹐事實上存在着很多合理而可接受的解答。我們需要謙卑地承認﹐我們未必一定能夠找到絕對肯定的答案。
·
雖然很多的福音派基督徒對於地球的年齡都接受不同的看法﹐但這並非是一個基要的信仰問題。經過對所有的論點詳細考察之後﹐我們可以接受上述三個觀點的其中之一﹐但同時我們需要容許其餘兩個看法成立的可能性。除此之外﹐福音派的科學家和神學家儘管意見分歧﹐我們應該鼓勵他們合作研究。
·
銀河系本身就有超過1000億個恆星。由於宇宙是如此廣大﹐有些人猜測宇宙可能在另一行星上會有其他智慧的生物存在。然而﹐要真正找到一個和地球類似的行星的機會率實在很小﹐這是由於太陽和地球有極為獨特的條件令到地球可以適合人類居住。賽45:18說神創造大地﹐是要作為人的居所﹐「創造」一詞包含設計的意思。
7. 太陽是否只是一顆尋常的恆星﹖
·
不是的。太陽有獨特的性質﹐以致地球上可以維持生命。
[1] 質量 — 太陽巨大的質量在銀河系中排名在前4-8%。若是它較重或較輕的話﹐就可能會出現更頻密的高輻射排放活動。
[2] 成份 — 它所擁有的重元素比例並不常見﹐結果地球重元素的比例適合人類。
[3] 穩定性 — 太陽的穩定性極高﹐讓地球得以有一個穩定的氣候。
[4] 位置 — 太陽在銀河系中有一個極好的位置﹐大大減少與其他星系產生災難性碰撞的機會。
[5] 行星 — 太陽系中的行星有着不尋常的配搭﹐在內軌的是岩石組成的行星﹐但外面的卻是巨大的氣體行星﹐可以作為盾牌減低外太空物體碰撞地球的機會。
8. 地球有甚麼特質令它適合被人類居住﹖
[1] 太陽的穩定性﹕我們的太陽燃燒的速度是異常穩定和可靠的。如果太陽的光度跟地球上的生物數量和種類只失去一點點的協調﹐結果會令地球產生不能控制的溫室效應或是冷凍。
[2] 和太陽的距離﹕地球和太陽的距離決定地球上的平均溫度。而生物的細胞只能在很窄的溫度變化中維持生長。
[3] 地球的體積﹕地球的大小決定它大氣層的成份。如果地球比現在大很多﹐它就會保留住很多對生命有害的氣體。如果它比現在小得多﹐它的引力就不足以保留住任何大氣層。
[4] 彗星補充水份﹕地球的引力並未強至能夠保存着所有地球大氣層中的水份﹐失去的水份卻由含水量高的彗星進入地球時均衡地補充。
[5] 地球自轉的速度﹕地球自轉的速度最適合更新地球大氣層﹐令動植物適合居住﹐並令地球大部份地方都不會太冷或太熱。
[6] 衛星月亮的存在﹕相對母行星的大小﹐月亮是最大的衛星。月亮引起的潮汐﹐對幫助海洋保持清潔有很大的作用。
[7] 大氣層的厚度﹕理論上﹐地球的大氣層應該比金星的大氣層更重更厚﹐但事實上﹐地球的大氣層卻比金星的輕和薄很多。
[8] 臭氧的平衡﹕臭氧層是保護生命的必要條件﹐因為臭氧能夠吸收從太陽而來的紫外線。但是如果它太厚的話﹐能穿透臭氧層的紫外線又會對生物不足夠。
[9] 地球表面的構造﹕海和陸地的比例約是71%對29%。有實驗顯示這個比例能夠哺育最多元化和最複雜的生命。
[10] 碳酸化學物的平衡﹕二氧化碳能夠很容易和空氣中的水份產生化學作用而變成碳酸。碳酸又會和各種岩石起化學作用而形成各種碳酸鹽。如果沒有地殼活動和火山活動起了一定的緩和作用﹐這些碳酸鹽的形成就會從大氣中抽取過份的水和二氧化碳﹐令這地球成為永遠凍結、貧瘠的荒野。
[11] 穩定的水循環系統﹕若要高等生物能夠存活﹐每年的水汽蒸發和降雨量必須維持平均25至60吋之間﹐並且雪和雨的凝聚必須合乎比例。要有完全符合如此精確要求的水循環系統﹐以下所有條件必須彼此之間能巧妙地達至平衡才可﹕太陽和地球的物理特性、空氣的成份、溫度、氣壓、風速等。
[12] 季節的變化﹕由於地軸傾斜23.5°而引起的全年性氣候變化﹐對於人類是否能夠繼續生存是很重要的。如果沒有這些轉變﹐一些病菌便會大量加倍繁殖﹐以致人類可能會面臨絕種。
[13] 所有理想情況同時存在﹕即使宇宙有多至一百萬億億(1022)的行星﹐我們也不可以期望有一個行星會擁有上述所提到的所有特點。
9. 甚麼是「科學創造論」和「洪水地質學」﹖
·
數十年前﹐有一群基督徒科學家發起一個組織﹐一同照字面的意義去解釋創世記﹐一同支持一個為時六日的創造論﹐發生在不多於一萬年前。他們否定一些廣泛被接受的科學觀點﹐並重新建立一些科學理論﹐以致這些理論能夠和他們所解釋的聖經互相配合。
·
根據這個理論﹐創世記中的洪水能夠解釋所有大陸的地質結構、所有化石、所有地球的石灰岩、煤、石油、天然氣、礦床等。並且﹐他們認為放射性測量年齡的方法不準確。
·
從1960年代開始﹐「科學創造論」成功地被推行。今日仍然有很多知名的科學家和福音派的神學家支持科學創造論。這理論倚賴洪水作為基礎﹐故被稱為「洪水地質學」。
10. 洪水地質學有甚麼主要困難﹖
[1] 方舟中生物種類的數目﹕如果洪水真是淹蓋了整個地球的話﹐那麼地球上所剩下的動物都在挪亞方舟上。首先﹐方舟上的八個人似乎沒有可能照顧船上的所有動物(估計最多可有50,000種)。再者﹐今天我們約有超過2,000,000類動物在地球生存着。
[2] 超快速的生命多元化﹕洪水地質學要求在數千年之內出現大量數目的新品種的動物﹐這包括﹕[a] 動物種類必須以超速度從數千種化為幾百萬種﹐[b] 這些洪水前的動物必須以超速度去適應新氣候環境﹐從完全的草食性動物化為肉食性的動物。
[3] 洪水後超速的進化﹕洪水之後﹐很多種類的動物(例如恐龍、三葉蟲等等)都絕種了﹐其餘的動物必須透過快速及有效的天然過程來進化至數百萬種。問題是﹐這些支持這理論的科學家所提出的自然生物進化速度和效率﹐比最樂觀的進化論科學家所提出的還要高。
·
基督徒需要學習解答一些慕道者所提出關於創造的困難疑問。通過解答這些問題也許能夠幫助他們跨過一些阻擋他們接受救恩的障礙。
· 所有關於地球的事實告訴我們這些事根本不可能因着巧合而同時出現。如果神可以完成這些精確的計劃並執行出來﹐祂必定可以解決我們所有的困難。
·
神為了使地球能夠適合人類居住作了精微詳盡的設計﹐透過這些設計我們可以看到一位充滿慈愛和關懷的神﹐祂沒有漏掉任何細微的地方﹐完全是為了我們的好處。
·
很多人說:相信進化論比相信創造論需要更大的信心。在看過兩方面所提出的証據後﹐這句話顯然屬實。有些對進化論的困難有深入了解的人甚至設下一些荒誕的理論﹐例如說地球上的生命是外星人所播下種子﹐藉以逃避在進化論的假設下所遇到的困難。
11. 生物進化論假設有甚麼主要的論點﹖
[1] 有生命的物質是從無生命的物質進化而來。
[2] 所有生物都從最簡單的生物﹐透過良性的遺傳基因突變出來。
[3] 進化是透過自然過程﹐隨機遇變化而來(自然淘汰或適者生存)。
12. 進化論是一個科學的理論嗎﹖
·
科學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 觀察﹐[2] 設定一個假設或理論﹐[3] 做實驗去証明所假設的理論﹐[4] 根據實驗結果去確定或修改假設。
·
進化論通過了頭兩個步驟﹐但卻在証實這個假設上一直沒有進展。事實上﹐到現在為止所收集到的証據非但不支持這個假設﹐反而是幫助証明假設不成立。因此進化論不能說是一個科學的理論﹐頂多只能說是一個假設。
13. 有甚麼証據顯示進化論的假設不是客觀現實﹖
[1] 遺傳學的証據﹕(所有基因突變都是壞的改變)
o
所有觀察到的基因突變都是由於遺傳基因所存的資料減少﹐不是增加。直到目前為止﹐從來沒有發現過基因突變而遺傳資料增加的例子。如果基因突變總是令到基因的資料失去的話﹐高等的多細胞生物根本就不可能是由單細胞生物的基因突變而成。
[2] 起源科學的証據﹕(從化學物質進化成為生命是不可能的)
o
在達爾文的時代﹐細胞被認為是非常簡單的﹐因此認為從「原始熱湯」(primodial
soup)中的化學物質結合而產生細胞並不困難。但實際上﹐一個細胞有數千種蛋白質﹐而每種蛋白質則由一些細小的、稱為氨基酸的單元所組成。普通來說﹐每種蛋白質都是由數百個氨基酸所構成的鏈子﹐而這些氨基酸必需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才能夠組成一種蛋白質。
o
米勒(Stanley
Miller)在1953年曾經成功在實驗室將一些化學物質轉化成為氨基酸。不過這個實驗由於極多的理由被認為不可能在自然界中發生。再者﹐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能夠在實驗室製造出能一個能自我複製的蛋白質﹐更不用說整個細胞。
o
進化論學者(Crick)估計﹐從化學物質中巧合地得出一種蛋白質的機會率大約是10260分之一。另一位進化論學者(Morowitz)亦計算出﹐能靠巧合隨機遇產生一個最小的生命體的機會是10340,000,000分之一。不過他本人和其他進化論學者仍然相信這是有可能實現的!
[3] 特定複雜性的証據:(隨機遇過程永遠不可能產生特定的複雜模式)
o
進化學者赫胥黎辯說:只要有6個猴子胡亂打字﹐給他們幾百萬年也能打出大英博物館所有書籍。但是﹐實際上﹐一個特定的、只有九個字母的字﹐10個猴子胡亂打字﹐也要經過344,000年才可以打出來。一個特定的13個字母的字﹐需要157億年。
[4] 生物化學的証據﹕(生物化學的系統並不容許有逐步性的進化)
o
生物化學的系統是非常複雜的。如果整個系統缺少了一小部份的話﹐整個系統就不能運作。這被稱為「不能簡化的複雜性」。舉例﹕血液凝固的過程極為複雜﹐包括了超過12個步驟。一個人只要少了其中一種血凝固的因子就會患上血漏病﹐隨時會有血流不止的危險。如果血液凝固要經過長時間、一步一步的進化得來﹐生物早就會因為流血而死了。
o
其他的生物化學系統﹐例如人的視力﹐亦是「不能簡化的複雜」。它們不可能是逐步進化得來的﹐因為要整個器官能產生功效﹐必需要器官的每一部份都能同時運作。
[5] 化石的証據﹕(所有遺漏的「過渡生物」仍然遺漏)
o
根據進化論﹐一種生物要進化至另一種生物需要經過極多的小轉變而來﹐這些小轉變則經由基因突變而產生。達爾文認為世界上應該有數百萬種處於過渡形態的生物﹐因每一類生物進化至另一類應有數千種過渡形態。他也承認事實上在他那個時代所能發掘到的過渡生物的數目為零。他被這找不到過渡生物的事實困擾﹐只能盼望在將來的發掘中找到。
o 然而經過了差不多150年後﹐雖經無數人試圖找出起碼一種的過渡生物化石﹐但是卻完全沒有成功。在今日﹐所有遺漏的過渡生物仍然全部遺漏。
[6] 生物分類學的証據﹕(沒有任何生物的形態為兩類生物之間)
o
如果有進化發生﹐我們應該不會見到生物有明顯獨特的分類﹐而是應該見到正生存着處於類別之間的生物。進化論學者承認缺少「中間生物」的這個事實﹐但認為那些生物已經全部絕種了。可是事實上連一個這類生物的化石也沒有被發現。
[7] 分子生物學的証據﹕(不同種類的生物之間的分子結構有極大的差距)
o
進化論者相信魚類進化為兩棲類動物﹐再進化為爬蟲類、脊椎類、哺乳類、靈長類、最後是人類。如果進化根據這個次序﹐魚類應該比人類更接近兩棲類動物。然而﹐經過對各種動物進行分子結構的研究後﹐顯示魚類和兩棲類的距離﹐就和魚類和人類的距離一樣大。
[8]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理論不成立﹕(用適者生存來解釋進化論已不再被採用)
o
根據自然淘汰(適者生存)的論點﹐一種生物得到一種新的特徵是因為這特徵能夠加強這生物的生存機會。然而﹐下列許多的自然現象令這個理論不可置信。
o
實際例子:能夠飛是明顯有利的。既然這是有益的﹐為何並非所有高等生物都擁有能夠飛翔的能力﹖同樣的論點也可用在昆蟲的複眼上。很多生物的存在和適應、跟自然淘汰的論點相違背。例如蛇生活在地面上﹐卻沒有吃草的蛇﹔雀鳥生活在樹上﹐卻沒有吃樹葉的鳥。
o
由於有這類事實﹐現代科學的觀點(包括進化論學者)認為掙扎求存的過程和進化論並沒有連帶關係。進化論者已經從自然淘汰的論點中撤退。
[9] 時間不足夠﹕(地球的歷史實在太短﹐進化需要的時間多過45億年)
[10] 數量比例的問題:(低等物種的數量不足)
o
假設﹕[1] 每一百萬次生物誕生有一次基因突變(是進化論者估計的低限)﹐[2] 所有基因突變都是好的﹐[3] 一次突變就可立刻進化成另一種生物﹐[4] 雄性和雌性的新品種生物有同一的基因變化﹐亦同時誕生在很接近的地域。
o
結果﹕每一隻較高等級的生物出現﹐必需有一百萬隻(106)次等的生物存在。若人類從猩猩進化而成﹐而猩猩從猴子進化而成﹐則世界上有一個人就應該有一萬億(1012)猴子。而且數字應該更大得多﹐因為一比一百萬這個比率是基於上述4個假設都有100%的成功率才能達到。
·
我們的信仰並不取決於進化論是否被証實﹐但客觀看來﹐利用進化論來解釋生命的起源是絕對沒有科學根據的。150年以來﹐根本沒有一種所謂「確實的証據」可以經得起驗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