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該

作者:

哈該的名字的意思是「節日的」或「節慶的」,可能他出生在重要的節期,不過沒有經文支持這個看法。我們對哈該的了解主要來自本書,以及以斯拉記5:1–2和6:14,除此之外我們對他所知不多。他自稱為「先知哈該」(1:1),不過我們不知道他的父母或家譜。他和先知撒迦利亞同時代,當時所羅巴伯是省長。

 

年代:

本書很清楚記述一切事情所發生的年日。大利烏王第二年六月初一日,耶和華的話藉先知哈該向猶大省長撒拉鐵的兒子所羅巴伯和約撒答的兒子大祭司約書亞。跟據歷史學者的研究,這日是主前520年8月29日。

 

主旨與目的:

哈該書是舊約第二短的書卷,比俄巴底書長。哈該書的文學風格是簡單和直接;其內容是一篇有四則信息的報導,出自一位放逐巴比倫之後,表面上看似不重要的先知,這位先知事奉的時間顯然不長。

 

雖然哈該書是舊約中第二短的書卷,但哈該有四個重要的信息;他的角色是鼓勵猶太人重建聖殿。哈該書信息顯著的特徵是他強烈意識到自己的信息是出自神。他有廿五次,堅稱其信息有屬神的權柄。他一貫地以「萬軍之耶和華說」開始他的信息,並以相同的語氣結束他的信息:「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

 

哈該寫作的目的是要鼓勵並勸勉返回的餘民,重建耶路撒冷聖殿。他教導(1)當百姓把神擺在首位,神就會祝福;(2)不當厭倦服事主;(3)神對明日的應許是我們今日信心的基礎。

 

關鍵字:

「萬軍之耶和華說」出現了許多次,強烈意識到自己的信息是出自神,藉以鼓勵當時的猶大民。

 

重要經文:

 

1:7–8 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你們要省察自己的行為。你們要上山取木料,建造這殿,我就因此喜樂,且得榮耀。這是耶和華說的。

 

1:14 耶和華激動猶大省長撒拉鐵的兒子所羅巴伯和約撒答的兒子大祭司約書亞,並剩下之百姓的心,他們就來為萬軍之耶和華他們神的殿做工。

 

2:7–9 我必震動萬國;萬國的珍寶必都運來(或作:萬國所羨慕的必來到),我就使這殿滿了榮耀。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萬軍之耶和華說:「銀子是我的,金子也是我的。這殿後來的榮耀必大過先前的榮耀;在這地方我必賜平安。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

 


 

本書大綱:

(哈該書歷史背景,參考以斯拉記3–5章)

 

引言(1:1)

書中一開始很清楚記述耶和華藉先知哈該對所羅巴伯及約書亞(拉3:2,耶書亞)說話的時間,是在大利烏王第二年六月初一日。書中所述的日子,對照如下:

 

經文

大利烏王

主前

1:1

第二年六月初一日

520829

1:15

第二年六月二十四日

520921

2:1

第二年七月二十一日

5201017

2:10, 20

第二年九月二十四日

5201218

 

 I.        第一個信息:呼召百姓繼續建殿 (1:2–15)

 A.  猶大人要重整生命的方向,並繼續建造聖殿 (1:211)

當時聖殿的根基已經立好(3:11),可惜因為敵人的打擊,百姓都失了信心。漸漸建聖殿的熱誠就冷卻了;甚至以為建聖殿的時候還沒有到(1:2),藉此給自己一個借口逃避他們的責任。從以斯拉記第一章,我們很清楚重建聖殿是上帝的旨意,猶大百姓的藉口,表示他們信心不夠堅定,遇到挫折就停止他們的工作。留意在1:132:4,上帝藉哈該鼓勵他們,應許祂與他們同在,叫他們要剛強。

既然建殿的工程停止了,他們就開始為自己建築房子。這些房子都是有「天花版」的;這並不是說當時一般的房子沒有屋頂,而是他們為自己建造較豪華房子,與耶和華的荒涼的聖殿,成為強烈的對比。

這班人本來是帶著使命回到耶路撒冷,但是因為遇上了困難,他們的生活的目標就慢慢改變。本來是為事奉上帝而生活,現在卻為自己的安逸和物質生活而勞碌,所以上帝叫他們要「省察自己的行為」。他們撒的種多,收的卻少;吃,卻不得飽;喝,卻不得足;穿衣服,卻不得暖;又得不到應有的工錢。天不降甘露,地也不出土產。他們的生活,始終不能與他們所付出的成正比。這都是因為上帝命乾旱臨到世上,要教訓他們,叫他們不要把這些物質成為他們生活的目標。其實在申命記28章,上帝已經警告以色列百姓祂是有賞有罰的神,專心跟隨祂的,祂必賜福;不守祂的律例典章的,祂就降罰。

這正是主耶穌的教導,我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6:33)」建造聖殿,除了讓猶大人可以有固定及莊嚴的地方敬拜上帝之外,上帝也因此喜樂,且得榮耀,這是上帝親自說的(1:8)

今天我們的事奉又如何呢?是否遇到挫折就退縮,又以為不是適當的時候呢?我們是否太著重物質的生活而令事奉的焦點有所偏差?我們都當常常反省自己的生活及事奉情況,是否合乎上帝的標準。

 

 B.   餘民的回應 (1:1215)

撒拉鐵的兒子所羅巴伯和約撒答的兒子大祭司約書亞,並剩下的百姓,都順服在上帝面前,聽祂及先知哈該的話,並在耶和華面前存敬畏的心。耶和華給與祂百姓寶貴的應許,就是與他們同在。因為他們的順服,上帝就帶領他們完成聖殿的重建。雖然當他們繼續建殿時,河西的總督達乃和示他波斯乃都來查看他們的工程,從外看來似乎是另一個困難。但從他們的回答,知道他們的信心改變了,而且見證耶和華是「天地之神」(5)。當時的波斯王大利烏聽到他們的申辯,就命人查清楚事件的真相。查明屬實之後,就批准他們繼續興建,更從河西的款項中,急速撥取貢銀作他們的經費,免得耽誤工作;並供應他們獻燔祭所需用的,好叫他們獻馨香的祭給天上的神,又為王和王眾子的壽命祈禱;更下旨不准任何人阻礙他們的工程(6) 。若不是上帝的恩典,猶大人又怎能這麼輕易的得到大利烏王的幫助,並完成整個建聖殿的工程呢?

 

 II.     第二個信息:鼓勵百姓要剛強 (2:1–9)

猶大於主前586年被巴比倫所滅,同年聖殿被毀,回歸耶路撒冷重建聖殿時是主前536年,聖殿於主前516年重建完畢。被擄歸回的人中,年青力壯的一群,都是在出生或長大的,從來沒有見過聖殿。只有那些從耶路撒冷被擄,在哈該的時候回歸的老年人,他們對原來聖殿還有些印象。這些人在聖殿的根基建好後,感動非常,痛哭流涕(3:12)。現在雖然有了殿的根基,但聖殿大部份的建築還未成形,看去好像甚麼都沒有一樣。雖然如此,上帝卻鼓勵百姓,特別是他們的領袖所羅巴伯和約書亞(大祭司),叫他們要剛強,因為有耶和華與他們同在。

 

出埃及記2540章記載上帝與以色列人的同在,帶領他們在曠野的生活,讓他們從歷史中見到上帝對他們不離不棄,從出埃及的歷史教訓中,明白上帝對他們的恩慈憐憫之心腸。

 

建立聖殿與上帝同在有很密切的關係。出埃及記25:8 「又當為我造聖所,使我可以住在他們中間。」原來上帝的心意是藉聖殿叫以色列人明白上帝在他們中間。保羅在哥林多書信中多次提及信徒的身體是神的殿(林前3:16; 6:19 及林後6:16),也是要我們知道上帝住在我們心裡,就是常與我們同在的意思。約翰福音論到耶穌降世,這樣說:「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1:14) 又在15章論到葡萄樹和枝子時,再說「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因此「上帝同在」是個非常重要的真理。

 

耶路撒冷在歷史上經過幾次的大震動,上帝說「過不多時,我必再一次震動天地、滄海,與旱地」,和萬國,到時「萬國的珍寶必都運來」。萬物都是耶和華造的,一切都是屬祂的,所以雖然這些珍寶都是從萬國運來,其實都是他們歸還上帝之物,因為「銀子是我的,金子也是我的。」而將來的榮耀更會勝過之前的榮耀,不是因為金銀財寶,而是有上帝住在聖殿裡,在祂的民中間。

 

有學者認為「萬國的珍寶」是指耶穌基督而言,英文聖經譯作“the desire of all nations(KJV)” 或“the treasures of all nations(ESV)”。主耶穌是猶太人一直等待的彌賽亞,祂的來臨,不但影響猶太人,更令全世界震撼,是世人所夢未以求的救贖者。另外有學者認為「珍寶」是指寶貴的東西,因為原文「珍寶」是單數,而動詞「到來(運來)」是複數,若「珍寶」是指彌賽亞,動詞「到來(運來)」不應該是複數。因此他們認為「珍寶」一詞概括了所有寶貴的東西, 複數動詞「到來(運來)」就合乎情理了。

 

 III.  第三個信息:呼召成聖 (2:10–19)

耶和華藉舊約的律法讓猶大百姓明白要全然聖潔,就不可以有半點罪污,因為不潔之物會沾污其他的東西。以色列人雖然以耶和華為他們的神,但從他們的歷史,我們見到他們一直未能專一仰望祂。他們的民中,有拜假神和偶像的,因為這些人,令全以色列百姓都被沾污了,不能聖潔地事奉神。上帝說「這民這國,在我面前也是如此;他們手下的各樣工作都是如此;他們在壇上所獻的也是如此。」上帝沒有把猶大稱為「祂的民祂的國」表示上帝對他們的不滿,這些人在事奉上(可能特別是指建殿的工程上),沒有潔淨自己,未能將神的事工放在第一位。在敬拜上,也是如此,他們所獻的祭,只拘泥於形式而不重視對神敬虔的態度。

 

耶和華要兩次叫猶大百姓追想從以前的日子,就是追想到立耶和華殿根基的日子(2:1518)。在這段日子裡,因為他們的罪,特別是忽略了重建聖殿的工作,上帝就責罰他們。在穀堆本可以取得二十斗的,在這時間裡,因為收成不好,有好些穀都生長得不夠粗壯,以至只能取得十斗。酒池取酒也一樣,若葡萄肥大肉厚,本可取五十桶酒,但這時候因為收成不好,或葡萄的品質較差,只能取得二十桶。耶和華又以旱風、霉爛、冰雹攻擊他們,又叫葡萄樹、無花果樹、石榴樹、橄欖樹都不結果子。原因是祂要藉這些災害,叫猶大百姓省察自己的罪,期望他們回轉,專一仰賴祂。這裡提到猶大百姓所遇到種種的困難,跟第一章所描述的很配合。

 

但上帝也給他們悔改的機會,藉哈該和撒迦利亞鼓勵回歸的猶大領袖和百姓。若他們悔改,把上帝的事情放在第一位,以重建聖殿為當前的急務,上帝就會從當天起賜福給他們。這是上帝親自的應許。

 

 IV.   第四個信息:揀選所羅巴伯,以他為印 (2:20–23)

哈該書最後一個信息,是對所羅巴伯說的。上帝將要所作的,是件轟天動地的事,祂必「傾覆列國的寶座,除滅列邦的勢力,並傾覆戰車和坐在其上的。馬必跌倒,騎馬的敗落,各人被弟兄的刀所殺。」在這裡跟其他的先知書的信息一樣,說明耶和華不單是以色列人的上帝,祂的權能超越一切的地域界限,世上列邦都要伏在祂的權勢之下。而且上帝是唯一的神,因此祂能傾覆列國,除滅列邦。祂又在最後一節說,祂已揀選了所羅巴伯,到那日,又必以他為「印」。

 

以斯拉記及哈該書提到的所羅巴伯可能是大衛的後裔(代上3:1619;拉3:2)。第23節所說的「印(signet)」,是指一種象徵權力的指環,可作蓋印之用,通常是君王所擁有的。「以你為印」在這裡有很重要的意義。上帝曾藉先知耶利米論到猶大王約雅敬的兒子耶哥尼雅,他必「算為無子」,而且「他後裔中再無一人得亨通,能坐在大衛的寶座上治理猶大。」猶大亡國,正如耶利米書的預言,無人「坐在大衛的寶座上治理猶大」。在猶大百姓看來,上帝似乎因為他們的罪離棄了他們,但在第23節,上帝要把之前在耶利米書的預言「扭轉」,要重新應許猶大,祂會繼續存留大衛永遠的國度(撒下7:417)。所羅巴伯要成為「印」,叫他在百姓面前有權柄和能力,在他的身上要顯明上帝的作為,見證上帝對他們的應許。

 

另一方面,這個「印」給百姓一個盼望,就是將來彌賽亞的降臨(9: 67)。所羅巴伯成為「印」,延續大衛的國,去實現上帝藉先知以賽亞有關彌賽亞的應許。對以色列民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或許因為猶大亡國了,而上帝的應許中,曾說「他必在大衛的寶座上治理他的國」,因此猶大百姓誤以為將來的彌賽亞,是要在大衛的寶座上建立地上的國度,重建猶大國。無論如何,上帝以所羅巴伯為「印」,對當時的猶大百姓是一個很重要的信息。

 

 

 

參考:

http://www.bible.org/

Matthew Henry's Commentary on the Whole Bible (e-sword)

Albert Barnes' Notes on the Bible

John Gill's Exposition of the Entire Bible (e-sword)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 (e-sword)

聖經新釋 (道聲出被社)

Cornerstone Biblical Commentary – Minor Prophets (Richard D. Patterson & Andrew E. Hill), Tyndale.

NIV Archaeological Study Bible, Zondervan